抽刀斷水
2007/3/27 15:43 
哪個國家的人最快樂Submitted by roger 2006-12-11 心理譯作 | 評論(10)

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快樂?答案不是美國。據一項網絡國際調查(MTVNI)顯示,印度人是所有國家中的人最快樂的,而日本人則是最痛苦的。全球16至34歲的人中,只有43%的人感覺他們生活快樂。在發展中國家,同年齡段的人則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期待,中國高達84%。發達國家的人對全球化表示出過度悲觀,95%的年輕德國人認為這是毀滅他們的文化,而發展中國家的人更願意接受全球化並且對他們的經濟未來持樂觀態度,對他們的民族也更感到自豪。

一項調查顯示,發展中國家的青年人比起他們那些生活在發達國家的同齡人的對生活感覺至少快樂兩倍。

印度人是所有國家中最快樂的,而日本則是最痛苦的。

一個覆蓋了來自14個國家的5400名年輕人MTV網絡國際調查(MTVNI)顯示,全球的16至34歲的人中只有43%的人感覺他們生活快樂。

NTVNI說這個數字是被來自發達國家的年輕人拉低的。來自英國和美國的只有少於30%的年輕人說他們的覺得生活快樂。

在日本只有8%說他們很快樂。

這些發達社會的人的不快樂因素包括缺乏樂觀精神,過度投入工作和成就的壓力。

在發展中國家,他們的同年齡組的人大部分期望將來的生活會更愉快,中國最高達到84%。

「這些在發展中國家更高興的年輕人同時也是最虔誠的。」調查說。

這個MTVNI歷時6個月完成,並且得到了基於他們對於安全,適應社會和如何看待他們未來的認知,比較年輕人感覺的「幸福索引」。

來自阿根廷和南非的年輕人在「他們有多高興」的列表中處理頂端,達到75%.

這全部的「幸福索引」更多的是富裕和窮困的混合。印度第一,接下來是瑞士和巴西。

「在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所以理論上你應該看到的是樂觀和積極的感覺。」MTVNI的主席Bill Roedy告訴路透社。

發達國家對全球化表示過度的悲觀,95%的年輕德國人認為這是毀滅他們的文化,而發展中國家的人更願意接受全球化並且對他們的經濟未來持樂觀態度,對他們的民族也更感到自豪。

MTVNI說他們注意的一個傾向是年輕人有權使用大眾傳媒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然而他們又沒有認知技術來解釋真正的危險。

在英國,80%的16歲至34歲的人說他們害怕恐怖活動就像害怕患癌症一樣,然而後者卻是更可能傷害他們的。

參加調查的14個國家分別是阿根廷,巴西,中國,丹麥,法國,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墨西哥,南非,瑞士,英國和美國。

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887.html
抽刀斷水
2007/3/27 15:52 
鄭秀文年前遊歷印度,也感受到當地人的快樂。她說:印度人就算只得到一個蘋果,也很快樂。

日前見過一名版友,他也剛遊印度,他告訴我印度人的家庭觀念很重,有甚麼都會拿回家一起分享。

快樂是否就是在不足之中的滿足?抑或擁有一個以家為本的思想?

印度,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餘的是中國、埃及、巴比倫(伊拉克?)。她們究竟和其他國家有何分別?
Paul
2007/3/27 16:11 
我認為是信仰及價值觀影響著人的樂觀~
dye
2007/3/27 16:19 
<<BBC>> Dye's comment

What makes us happy?

According to psychologist Professor Ed Diener there is no one key to happiness but a set of ingredients that are vital.

First, family and friends are crucial - the wider and deeper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ose around you the better. Family based India.  

It is even suggested that friendship can ward off germs. Our brains control many of the mechanisms in our bodie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disease.

Just as stress can trigger ill health, it is thought that friendship and happiness can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According to happiness research, friendship has a much bigger effect on average on happiness than a typical person's income itself.

One economist, Professor Oswald at Warwick University, has a formula to work out how much extra cash we would need to make up for not having friends.

The answer is £50,000.

Marriage also seems to be very important. According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marriage adds an average seven years to the life of a man and something like four for a woman. Family based India.

The second vital ingredient is having meaning in life, a belief in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 from religion, spirituality or a philosophy of life.  Philosophical Hinduism.

The third element is having goals embedded in your long term values that you're working for, but also that you find enjoyable. Rising GDP. An observed effect since 1600 by Adam Smith (see Wealth of Nation)  Smith also predicted a high suicide rate when GDP stop rising, like Hong Kong in last few year.

Psychologists argue that we need to find fulfilment through having goals that are interesting to work on and which use our strengths and abilities.

[ 本帖最後由 dye 於 2007-3-27 16:40 編輯 ]
kc
2007/3/27 16:19 
原帖由 抽刀斷水 於 2007-3-27 00:52 發表
鄭秀文年前遊歷印度,也感受到當地人的快樂。她說:印度人就算只得到一個蘋果,也很快樂。


是得到蘋果時很快樂還是什麼呢?

原帖由 抽刀斷水 於 2007-3-27 00:52 發表
印度,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餘的是中國、埃及、巴比倫(伊拉克?)。她們究竟和其他國家有何分別?


印度、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而非所謂的生活簡單)令人對前景充滿希望/幻想?

那種增長幅度在經濟強國是不太可能出現的。
沙文
2007/3/27 16:21 
原帖由 Paul 於 2007-3-27 00:11 發表
我認為是信仰及價值觀影響著人的樂觀~
冇錯,我决定信最能令人開心的印度教了
匿名
2007/3/27 16:43 
Tp Sherman : 你而家好似威脅緊我咁既... ?

To Dye : 關係的確也是重要的一環
抽刀斷水
2007/3/27 16:50 
原帖由 kc 於 2007-3-27 16:19 發表
是得到蘋果時很快樂還是什麼呢?

應該是噢,那只是電視訪問鄭秀文休息時去了那裡的節目,她亦只輕輕回答而已。她說(大概意思):「為何印度人反而比香港人更容易快樂?就算得到一個蘋果也可快樂大半天?這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dye
2007/3/27 16:57 
The law of diminishing util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ginal_utility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is said to explain the “paradox of water and diamonds”,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dam Smith[7] (though recognized by earlier thinkers).[8] Human beings cannot even survive without water, whereas diamonds were in Smith's day mere ornamentation. Yet water had a very small price, and diamonds a very large price, by any normal measure. Marginalists explained that it is the marginal usefulness of any given quantity that matters, rather than the usefulness of a class or of a totality. For most people, water was sufficiently abundant that the loss or gain of a gallon would withdraw or add only some very minor use if any; whereas diamonds were in much more restricted supply, so that the lost or gained use were much greater.

-----------------------

“paradox of Hong Kong luxury and India's apple”,

" For most HKer,  luxury was sufficiently abundant that the loss or gain of a gallon would withdraw or add only some very minor use if any; whereas India's apple to Indian were in much more restricted supply, so that the lost or gained use were much greater."

[ 本帖最後由 dye 於 2007-3-27 17:50 編輯 ]
抽刀斷水
2007/3/27 17:30 
dye兄咁鬼認真,搵埋支持既理據添喎。

類似理論都似古語「滿招損,謙受益」的應用喎。
匿名
2007/3/27 18:00 
原帖由 Guest from 219.76.240.x 於 2007-3-27 16:43 發表
Tp Sherman : 你而家好似威脅緊我咁既... ?

我决志都犯著您?
Step.King
2007/3/27 20:39 
原帖由 Guest from 74.112.81.x 於 2007-3-27 18:00 發表

我决志都犯著您?


老大 印度教wor  乜你決到志咩?
匿名
2007/3/27 22:44 
容易滿足, 自然容易開心.  印度, 沒有乾淨的食水, 沒有充足的食物, 加上階級的歧視, 只要有一個能吃入口的蘋果, 已經很好了.  去過印度的朋友都說, 水一定要飲蒸餾水, 食一定不能吃街邊的.  

開心, 因為由小到大, 習慣了理所當然的階級歧視, 習慣了饑荒, 沒有見過世界, 所以不知什麼叫溫飽, 所以不敢奢望.

在印度, 只能與同階級的人結婚.  換句話說, 你喜歡高級過你的女孩子, 即使兩情相悅, 你必需放棄.  面對這樣的無奈, 你開心嗎 ?
沙文
2007/3/27 22:46 
原帖由 Step.King 於 2007-3-27 04:39 發表


老大 印度教wor  乜你決到志咩?
http://www.himalayanacademy.com/resources/books/hbh/hbh_ch-1.html
Step.King
2007/3/28 08:05 
原帖由 沙文 於 2007-3-27 22:46 發表
http://www.himalayanacademy.com/resources/books/hbh/hbh_ch-1.html


老大
我係話 乜嫂夫人唔會阻止你咩?
沙文
2007/3/28 08:21 
原帖由 Step.King 於 2007-3-27 16:05 發表


老大
我係話 乜嫂夫人唔會阻止你咩?
Car, 我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佢唔知又點阻止呢?
Step.King
2007/3/28 11:28 
原帖由 沙文 於 2007-3-28 08:21 發表
Car, 我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佢唔知又點阻止呢?


咁你即係話嫂夫人係項羽jey~ 難怪老大你稱自己個亞父...
kc
2007/3/28 14:25 
原帖由 抽刀斷水 於 2007-3-27 01:50 發表

應該是噢,那只是電視訪問鄭秀文休息時去了那裡的節目,她亦只輕輕回答而已。她說(大概意思):「為何印度人反而比香港人更容易快樂?就算得到一個蘋果也可快樂大半天?這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


富有國家的人也可以快樂地吃蘋果吧。

那一句話欠缺很多背景資料,例如:是飯後得到一個蘋果還是捱餓幾天後得到一個蘋果?究竟能從這話得出什麼?不知道。我倒想知道當地那些沒飯吃連蘋果也吃不到的人快樂與否。
抽刀斷水
2007/3/28 14:56 
也看看中國分析員的意見。

中國事務論壇
慣性加速階段:印度人很快樂——印度要崛起,究竟憑什麼? 發言人: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on 1/25/2006 8:00:00 PM

慣性加速階段:印度人很快樂——印度要崛起,究竟憑什麼?

一個10多億人口的大國,年均GDP增速有望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且整個社會又處於一種超穩定狀態,這個國家的崛起難道不是必然的嗎
「印度崛起」是近年熱議的話題。2005年底在德裡20多天的訪問,讓我對「印度崛起」有了別樣的親身體驗。按說15年後再訪德裡,應有一種全然陌生的感覺,但所見所聞卻還是那麼熟悉:住宅樓破舊不堪,貧民窟隨意搭建,垃圾隨處可見,乞丐到處遊蕩,公共汽車依舊爆滿……

印度學者也普遍坦承,印度各類基礎設施,尤其是水、電、氣、通訊和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尤其不能適應經濟快速增長需求,已成印度經濟發展的瓶頸,短期內難以解決。

也有一點變化。德裡與周邊省份交界處的五個新區發展得相當不錯,頗有印度崛起的氣象。但儘管如此,至少從印度幾大都市的總體發展面貌來判斷,很難讓人相信這樣的事實,即過去15年來,印度經濟常年的高速增長沒有在「硬件設施」與城市公共服務中體現出來。

印度已邁入經濟發展的慣性加速階段

為何如此不太張揚的發展面貌卻與近年來如此張揚的「印度崛起論」相伴相隨呢?這裡面不能排除歐美人為炒作的成分。西方發達國家實際上非常「樂見」印度崛起,因為它們渴望以印度的「民主崛起模式」,來抗衡甚至抵消一個與其社會體制格格不入的中國「發展模式」。

然而,國際社會普遍看好印度崛起,還在於印度崛起同時擁有強大的自身優勢。

比如,印擁有大國崛起的充分潛質。從幅員、資源、人口、地緣、文明質素而言,印擁有崛起為亞太乃至全球大國的先決條件。尤其是印擁有控制印度洋及其海上咽喉要道的地緣優勢,這將成為崛起的戰略依托。此外,兩千萬海外印僑資源的有效開發也將便利印政治、經濟、外交影響的快速拓展。

同時,印已邁入經濟發展的慣性加速階段。1991年改革開放以來,印年均GDP增速高達6%。這是除中國之外經濟增速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的另一大國。隨著印基礎設施供應環境的逐漸改善,製造業也會迎來快速發展期,其產業結構將逐漸由過去的以服務業為基礎、高新科技為龍頭的佈局向勞動密集型與知識-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轉變,後發優勢將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而且,安全高效的金融體系,相對完善的私企競爭機制,比較發達的高等教育,相對獨立的司法體制,加之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也將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印經濟發展的強大後勁。

印還具備相對有效與多元的社會解壓機制。儘管印社會仍存在諸多不和諧因素,如貧窮懸殊,地區發展失衡,大面積失業等,但千百年來,尤其是近50多年來,印度社會已形成了多種經濟、政治利益能基本和平共處的框架。

印度人愉快指數非常高

重要的是,印度的宗教信仰、種姓制度、勞工規章、公務員體系、危機應急機制、弱勢群體保障措施等體系,共同組成了一個覆蓋社會各利益階層的「維穩」網絡,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止國家政策的嚴重出軌、社會矛盾和利益衝突激化而發生大的社會動盪,從而保證轉型期間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這其中,宗教信仰、種姓制度等傳統文化與保守理念在社會穩定中的作用尤為突出。從宗教方面而言,印度人普遍信教,無神論者在印度是稀罕物種。印度人口中82.7%以上為印度教徒,另有11%左右為穆斯林。此外,還有錫克教、耆那教、基督教、巴依教等教徒。世界其他地方存在的宗教,印度都有,故印又被稱為「宗教博物館」。雖有教派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宗教信仰也使得印度流行懺悔文化,廣大民眾深受倫理道理與宗教信條的嚴格約束,安於現狀,注重來世。

印度種姓制度在高低種姓之間,尤其是在高等種姓與占印人口三分之一的賤民之間形成了一層堅厚的絕緣膜,客觀上減少了高低種姓之間因直面對接可能導致的生理與心理的激烈衝撞,從而也減少了不少社會矛盾。

雖然印度低等種姓人群也擁有不少本種姓的政黨與政治組織,但這些組織的上層人士往往又關注自己的政治權益,他們只是在選舉期間體恤一下下層種姓的民情民意,一旦執政他們很快就被上等種姓的思維與習慣所同化。結果,經過選舉的短暫喧囂,一切又復歸平靜。高低種姓生活在各自的種姓社會,互不干擾,相安無事。

這些傳統的思想價值體繫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廣大印度人「非分」的物慾追求,降低了他們對生活的過高期盼,甘於簡單與平淡。實際上,印度人不管貧與富,其愉快指數都非常高。2005年10月,歐洲一家民調機構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大都市中,若論GDP,印度首都新德里只能排名第108位,但其居民幸福指數卻排名第4位。反差之大令人乍舌,但這是事實。

印度人樂於縱向比較,而不「擅長」橫向比較。也就是說,他們更願意與長輩的生存狀態比較,如果有進步,哪怕進步了一點點,他們也會感到知足。一定程度上,這種傳統文化及其浸淫而成的生活態度將印度社會轉型本應遭遇的陣痛降至最低。

印度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確保崛起進程不被中斷

印度整個社會,傳統與現代呈現出一種難以置信的和諧相處與彼此包容。大大小小的歷史古跡與奇奇怪怪的現代建築摩肩接踵,毗鄰而居。馬路上擠滿了各類交通工具,既有發達國家不太常見的奢華轎車,也有第三世界慣見的破爛汽車,更有大量的三輪車(機動、人力與畜力都有)穿行其中,而德裡地鐵甚至可與發達國家新建地鐵相媲美。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對待交通事件的態度出奇地平和。他們對於一般的磕碰事故似乎並不放在心上,彼此解釋幾句就完事大吉,極少有人為此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動粗。

穿行在德裡的大街小巷,也很難看到印度人行色匆匆,反而總能碰到三三兩兩的印度人 ----不管是衣著極其光鮮的紳士還是衣衫襤褸的苦力----在悠閒地喝著甜茶,聊著天。在德裡,除了一些政界要員、社會名流的深宅大院有較為明顯的安保系統外,很少見到居民住宅樓上安置了大大小小的防盜設施。

儘管印度社會很難出現中國式的跨越式發展,但一個10多億人口的大國,年均GDP增速有望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且整個社會又處於一種超穩定狀態,這個國家的崛起難道不是必然的嗎?難怪美國家情報委員會2005年2月在其《2020展望》中首次將印度和中國並稱為「未來亞洲崛起的兩大國家」。

正如印度戰略家拉賈·莫漢極富自信的話語所言,印度政府所要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確保崛起進程不被中斷,而是「在崛起過程中,如何在傳統保持與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國事務http://www.chinaaffairs.org轉載

http://www.chinaaffairs.org/gb/detail.asp?id=60151
Step.King
2007/3/28 21:22 
原帖由 沙文 於 2007-3-28 08:21 發表
Car, 我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佢唔知又點阻止呢?


岩岩諗起一樣野...點解老大你要信印度唔信回教呀?
回教可以娶四個老婆w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