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參訪的香港漢傳佛教道場
| « 1 | < | > | 2 » |
關於文殊摩詰老師的著作 這個文殊摩詰老師(談晉瑋老師)的著作,你們可以留意,以選集形式將他的文集加以過濾,加以淘汰。這個文殊摩詰老師的見解有些是正確的,但也有一些是錯誤的。文殊摩詰公開已知的傳承有宣化上人及寶霞法師,其他不知。文殊摩詰的梵語亦沒有師承,純屬自學。文殊摩詰的梵語不如林光明、果濱及簡豐祺,亦不如馬來西亞的彭偉洋。文殊摩詰的著作有: 慧岸明燈文集 五湖煙水共忘機 文殊摩詰集 寶篋印經秘鍵 慧霞寶迹錄 般若無量 韋馱菩薩靈威顯聖記 般若心傳 持戒這些事 談師兄修行話 紵麻蘭若專欄 ...... 等等 去沙淘金 16-08-2025 | |||||
黃念祖老居士已經說得很清楚:密宗這個法門是極其殊勝。正因為密宗的殊勝,所以魔鬼就特別嫉妒,千方百計破壞密法。末法時代假密宗及假上師就層出不窮,招招都是導人入金剛地獄的結局。所以學密宗非常危險,不如淨土宗安全。黃念祖居士極少傳密宗,百分之九十九提倡淨土宗。就是這個道理。甚至顯宗也會有假佛法及假經典。譬如說清海無上師(按清海無上師不是能海上師的弟子清海上師)的觀音法門及盧軍宏台長的觀音心靈法門就是以假亂真的例子。在中國大陸曾經有一位魔鬼化身的犟牛居士以師父純印老人的名義傳播假的淨土法門,企圖在網海蓮舟論壇興風作浪。他也曾經在吉林省長春市般若寺跟法師及居士辯經,被法師及居士批為錯誤。有一位居士信以為真,以為有什麼珍貴的淨土法門可以學,寫了一首詩,拜到暈陀陀: 純為一心印為法,頓悟凡夫轉聖賢, 犟牛居士得真傳,從此代代永流傳。 .......... (大意) 被師兄點破盲點,迅速醒悟。拋棄假佛法。 不但如此,連梵語的傳承及口音亦有人假冒。甚至有人要假冒地藏菩薩化身,製造假的地藏宗,以此破壞真正的地藏菩薩的化身弘揚地藏宗的因緣。顯宗亦有假佛法,就很可怕。所以密宗大成就者劉銳之上師說,在末法時代,要博學多聞,又要精進修行,才有可能有成就。 至於密宗和淨土宗的關係,黃念祖老居士已經點破:密宗是淨土宗的密說,淨土宗是密宗的顯說。禪淨密本來不二,本來是一體的。只是因為適應眾生的根器,才有禪宗,密宗及淨土宗等的分類,適應不同的眾生。黃念祖老居士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的話基本上是可信的。 03/Aug/2025 | |||||
現在簡單看一些法鼓全集的文章,我才知道聖嚴法師有兩個最重要的師父,即是東初老人和靈源老和尚。他們都是傳付禪宗法脈給聖嚴法師。因此,聖嚴法師創辦的法鼓山名義上是禪宗的道場,也是實行禪淨雙修的。這是中華禪法鼓宗得名的由來。聖嚴法師最初的修行也是由淨土懺和大悲懺得來的,尤其是大悲懺得力最大。傳說法鼓山的創建和大悲咒及大悲懺的修行有很密切的關係。故此,法鼓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大悲咒及大悲懺是每個法鼓山弟子的必修課。法鼓山的第一祖庭應該是東初老人的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寺。第二祖庭是靈源老和尚在基隆市創建的十方大覺寺。星雲大師的佛光山也是名義上屬於禪宗的傳承,也是禪淨雙修的。 其實漢傳佛教傳到聖嚴法師及星雲大師時,也已經奄奄一息了。中國大陸的佛教有一半要由台灣的佛光山及法鼓山乃至中台禪寺等各寺廟的返哺才能復興。法鼓山和佛光山的早晚課應該跟清朝至民國第一共和時間的版本大同小異,只是略有調整。比起以前,法鼓山和佛光山更注重人間佛教。 以前想過多些親近聖嚴法師。但法鼓山的人告訴我,聖嚴法師的身體不是很好,有些體弱多病。聖嚴法師跟星雲大師一樣,有很多很親近的大弟子包圍。所以我也沒有很多親近聖嚴法師的機會。 16/08/2025 | |||||
印光大師念佛 廣欽老和尚念佛 以上報佛恩網有影音示範 黃念祖居士念佛 以上大陸的淨土專輯有影音示範 林鈺堂上師念佛 在林上師專頁有影音示範 另有劉銳之上師秘密傳與數位大弟子的發音方法 阿彌陀佛的念法如下 A Mi Tok(陀) Fat(佛) 阿彌兩字必須念成 A Mi 確實發音方法可以向陳建強博士或黎日光上師請教(主要屬於金剛乘學會) 寧瑪巴的念佛法 陳健民祖師示範 Namo Amitabha Buddha 敦珠佛學會的陳建強博士及羅美玲師母示範 Namo Amita Buddhaya 福德金剛 19-8-2010 黃念祖老居士念阿彌陀佛 Namo Amituofo 廣欽老和尚念阿彌陀佛(閩南話) Namo Amiduohut 劉銳之上師及黎日光上師念阿彌陀佛(改正為梵音後的廣州話模式) Namo Amitokfat 陳建強博士(移喜泰賢金剛上師)與羅美玲師母(啤嗎哈尊金剛上師)念阿彌陀佛 Namo Amita Buddhaya 陳健民祖師念阿彌陀佛 Namo Amitabha Buddha 林鈺堂博士念阿彌陀佛(有特定的腔調) Namo Amituofo 印光大師念阿彌陀佛 Namo Amituofo 彌字在古代的西域的吐火羅語讀如眉 (Mei) 所以廣州話有讀彌如 Nei 而閩南話及普通話皆遵守古法讀如 Mi 阿字在中古漢語的確是讀如 A 發音可能有少少不同,有一些偏向 E 但不會讀如 O (以上僅供參考) | |||||
當年劉銳之上師教了我們一個方法和一個口訣。 一個方法是: 有問題可以求觀世音菩薩。 一個口訣是: 求觀音一定要自己求。 言下之意: 念佛也要自己去念佛。 總結:十方三世一切佛皆是如此教導我們: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向觀世音菩薩祈求。 22-4-2012 | |||||
印順法師著 眾位後學編輯與摘錄 偈頌 第一章 歸敬三寶 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世間諸可樂,無事可依怙。 鬼神好凶殺,欲天耽諸欲,獨梵依慢住,亦非歸依處。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正法以為身,淨慧以為命,智月朗秋空,禮佛兩足尊。 三世佛無量,十方佛亦爾,悲願來濁世,禮佛釋迦文。 智圓悲無極,斷障無餘習,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別。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無人,彼岸林泉樂,禮法離欲尊。 正法妙難思,善淨常安樂,依古仙人道,能入於涅槃。 依法以攝僧,和樂淨為本,事和或理和,禮僧眾中尊。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隨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三寶真實德,無漏性清淨,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長存。 自誓盡形壽,歸依佛法僧,至心修供養,時念諸勝利。 此歸依最尊,此歸依最勝,不由餘歸依,得樂得安隱。 所說歸依者,信願以為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第二章 聞法趣入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如器受於水,如地植於種,應離三種失,諦聽善思念。 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 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佛說滿梵行,學者應尊敬。 離彼三途苦,不生長壽天,佛世生中國,根具離邪見。 生死流轉中,人身最難得,憶梵行勤勇,三事勝諸天。 難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寶山,垂手歎空歸。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 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三異,歸極唯一大。 不滯於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於正法。 第三章 五乘共法 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所說正見者,人生之正觀。 心淨或不淨,利他或損他,善行不善行,佛子應諦察。 有報必由業,微小轉廣大,能引或能滿,決定或不定,現生或後報,諸業不失壞。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隨重或隨習,或復隨憶念,由業往後有,薪盡火相傳。 生死常相續,聖者得解脫,凡聖縛脫異,深信勿疑惑。 流轉五趣中,身心多苦迫。 大地獄極熱,近邊遍遊歷,八寒及孤獨,是諸苦中極。 旁生種種異,吞噉驅使苦。 餓鬼常饑渴,不淨以為食。 悉由三不善,惡行之所感。 人中苦樂雜,升沈之樞紐,人本誤鬼本,習俗謬相沿。 天趣初欲界,色及無色界,身勝壽亦勝,樂勝定亦勝。 諸苦由惡業,樂由善業集,苦樂隨業盡,修善宜積極。 若時能行善,而未作善業,一旦苦果臨,爾時復何為。 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三福行,願生佛陀前。 依資具得樂,依施得資具,故佛為眾生,先讚布施福。 施以捨以利,由悲由敬別,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 施應如法施,勿隨至怖報,求報及習先,希天要名等。 克己以利他,堅忍持淨戒。 以己度他情,莫殺莫行杖,勿盜勿邪淫,勿作虛誑語。 飲酒敗眾德,佛子應受持。 五戒盡形壽,眾福之所歸。 加行日夜戒,隨順出離者。 不殺盜邪淫,不妄語兩舌,不惡口綺語,離貪瞋邪見。 諸善之根本,佛說十善業,人天善所依,三乘聖法立。 欲樂不可著,散亂多眾苦,依慈住淨戒,修定最為樂。 調攝於三事,心一境名定,漸離於分別,苦樂次第盡。 四禪四空處,慈等四無量,佛說諸定法,次第而修習。 布施多雜染,禪定向獨善,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 心性怯畏者,佛說應修念,繫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陰暗一時失。 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法門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見佛時聞法,何憂於退墮。 第四章 三乘共法 一切行無常,說諸受皆苦,緣此生厭離,向於解脫道。 隨機立三乘,正化於聲聞。 解脫道遠離,苦樂之二邊,順攝樂行者,在家修法行,順攝苦行者,出家作沙門。 此或樂獨住,或樂人間住。 或是隨信行,或是隨法行。 雖復種種性,同修出離行。 佛說解脫道,四諦與緣起,甚深諸佛法,由是而顯示。 苦集與滅道,是謂四聖諦。 苦者求不得,怨會愛別離,生老與病死,總由五蘊聚。 所謂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取識處處住,染著不能離。 此復由六處,取境而生識。 或六界和合,世間苦唯爾。 苦生由業集,業集復由惑,發業與潤生,緣會感苦果。 業有身語意,善惡及不動,業滅如種習,百千劫不失,隨業感生死,不出於三界。 煩惱貪瞋癡,不善之根本,癡如醉如迷,瞋重貪過深。 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我我所攝故,死生永相續。 苦集相鈎纏,死生從緣起,佛說十二支,如城如果樹。 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 緣識有名色,從是有六處,根境相涉觸,從觸生於受。 緣受起於愛,愛增則名取,因是集後有,生老死相隨。 滅應滅於惑,惑滅則苦滅,解脫於癡愛,現證寂滅樂。 能滅苦集者,唯有一乘道,三學八正道,能入於涅槃。 初增上尸羅,心地淨增上,護心令不犯,別別得解脫。 在家五八戒,如前之所說。 出家戒類五,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 於中具足戒,戒法之最勝,殷重所受得,護持莫失壞。 極重戒有四,淫行不與取,殺人大妄語,破失沙門性。 餘戒輕或重,犯者勿覆藏,出罪還清淨,不悔得安樂。 能持於淨戒,三業咸清淨。 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遠離,順於解脫乘。 此能淨尸羅,亦是定方便。 進修於定學,離五欲五蓋。 不淨及持息 ,是名二甘露。 依此而攝心,攝心得正定,能發真慧者,佛說有七依。 增上慧學者,即出世正見。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有。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空寂性,義倍復甚深。 此是佛所說,緣起中道義,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又復正見者,即是四諦慧,如實知四諦,應斷及應修,惑苦滅應證,由滅得涅槃。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實,正觀法如是。 正思向於厭,向離欲及滅。 正語業及命,淨戒以為性。 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足目兩相成,能達於彼岸。 正勤遍策發,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證慧,慧成得解脫。 正勤遍策發,佛說諸道品,總集三十七,道同隨機異,或是淺深別。 此是聖所行,此是聖所證,三乘諸聖者,一味涅槃城。 通論解脫道,經於種熟脫,修證有遲速,非由利鈍別。 見此正法者,初名須陀洹,三結斷無餘,無量生死息。 二名斯陀含,進薄修斷惑。 三名阿那含,離欲不復還。 斷惑究竟者,名曰阿羅漢,畢故不造新,生死更無緣。 此或慧解脫,或是俱解脫,六通及三明,世間上福田。 明淨恒不動,如日處晴空,一切世間行,不染如蓮華。 或不由他覺,從於遠離生,名辟支迦佛,合說為二乘。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 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迴入於大乘。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或以信願入,或智或悲入。 或依聲聞入,或天或人入。 趣入大乘者,直入或迴入,相應諸教法,實說方便說。 眾生有佛性,理性亦行性,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以是待修習,一切佛皆成。 發心名菩薩,眾生之上首,世出世功德,悉由菩薩有。 菩薩之所乘,菩提心相應,慈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門,善修一切行,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 菩薩之學處,十善行為本,攝為三聚戒,七眾所通行。 退失菩提心,嫉慳與瞋慢,障於利他行,違失大乘戒。 總攝菩提道,六度與四攝,漸入於諸地,圓滿佛功德。 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為利諸眾生,無惜而行施。 下士為己施,中士解脫施,利他一切施,是則名大士。 財法無畏施,難施殷勤施,聞施心歡喜,勝於寂滅樂。 或有不應施,自他及所為。 施以捨心勝,常修於意樂。 三輪處處著,是施名世間,三輪空相應,出世波羅蜜。 戒斷於損他,普施無所畏。 失戒眾患本,惡趣亦貧困,持戒三善本,增上決定勝,為他淨尸羅,則入於大乘。 受持淨戒者,如護於浮囊,不輕於毀犯,持犯俱不著。 攝護於眾生,菩薩修忍度,耐怨安受苦,及諦察法忍。 瞋他有何益,自他增憂苦,瞋火燒善根,忍則五德具。 施戒及安忍,多為在家說,廣聚福資糧,是佛色身因。 佛說精進度,福智之資糧,無厭心如海,力盡而不止。 推延著世樂,自輕心怯弱。 滿果亦難行,久處於生死,資糧廣無邊,練心勿退屈。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 佛有勝方便,攝護於初心。 於中殊勝者,往生極樂土,彌陀佛力持,不退於菩提。 不捨現法樂,而向於菩提,藥師大悲願,東方現淨土。 勝解堅固力,歡喜休息力,能修於四力,精進不為難。 三乘諸勝德,悉由定慧生。 修習止觀者,應先修習止,止成觀乃成,次第法如是。 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 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 懈怠為定障,信勤等對治。 正念曾習緣,令心不餘散,明記不忘念,安住而明顯。 聖說是所緣,能淨惑障者,或順於正理,能向於出離。 大乘多修習,念佛與念息。 念佛由意念,真佛非像佛,觀相而持心,善識於方便。 念息數隨止,非風非喘氣。 覺了沈與掉,正知不散亂。 為斷而作行,切勿隨彼轉。 滅時正直行,斷於功行失。 內住亦續住,安住復近住,調順及寂靜,次最極寂靜。 專注於一趣,等持無作行,聖說止方便,不越九住心。 若得輕安樂,是名止成就。 明顯無分別,及妙輕安樂,是道內外共,由觀成差別。 般若波羅蜜,最尊最第一,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 現證由修得,修復由思聞,善友及多聞,實為慧所依。 般若本無二,隨機行有別,般若諸經論,於此最親切。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依俗得真諦,依真得解脫。 世俗假施設,名言識所識,名假受法假,正倒善分別。 自性如何有,是觀順勝義。 苦因於惑業,業惑由分別,分別由戲論,戲論依空滅。 諸法因緣生,緣生無性空,空故不生滅,常住寂靜相。 法不自他生,不共不無因,觀是法空性,一切本不生。 我不即是蘊,亦復非離蘊,不屬不相在,是故知無我。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諸法性尚空,何況於彼我。 惑業由分別,分別由於心,心復依於身,是故先觀身。 無我無我所,內外一切離,盡息諸分別,是為契真實。 真實無分別,勿流於邪計,修習中觀行,無自性分別。 以無性正見,觀察及安住,止觀互相應,善入於寂滅。 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脫,依無等聖智,圓滿諸功德。 法性本無二,隨機說成異,了義不了義,智者善抉擇。 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空故從緣起,一切法成立,現空中道義,如上之所說。 一切法無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復解深密。 或是無自性,或是自相有。 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 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於真實。 或以生滅法,縛脫難可立,畏於無我句,佛又方便攝。 甚深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無始習所熏,名為阿賴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證得。 佛說法空性,以為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 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 成熟眾生道,佛說以四攝,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初修菩提心,習行十善業,成就心不退,入於大乘道。 以諸勝解行,廣集二資糧,經一無數劫,證入於聖位。 初住極喜地,生諸如來家,斷除三種結,施德最增勝。 戒德滿清淨,名為離垢地。 發光地忍勝,慧火除諸冥。 進滿修覺分,燄慧見無餘。 難勝靜慮勝,善達諸諦理。 第六現前地,慧勝住滅定,佛法皆現見,緣起真實性。 常寂常悲念,勝出於二乘。 遠行於滅定,念念能起入,方便度熾然,二僧祇劫滿。 進入不動地,無相無功用,盡斷三界惑,大願極清淨,以如幻三昧,三有普現身。 善慧無礙解,圓淨一切力。 第十法雲地,諸佛光灌頂,智增澍法雨,長善如大雲。 菩薩所修道,三祇歷十地,頓入與漸入,隨機有差別。 三僧祇劫滿,登於妙覺地。 佛身最寂滅,平等無分別,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法性所流身,念念現一切,佛事菩薩事,二乘眾生事。 三世盡十方,依正悉無礙,於一現一切,一切入於一。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護,妙智佛功德。 佛住於淨土,十八事圓滿,與諸菩薩眾,受用於法樂。 諸法真實義,及證真實慧,無變異差別,是故無別乘。 佛得不動身,悲願化三有,示淨或示穢,咸令入涅槃。 為除眾疲乏,化作可愛城,終示真實相,故唯一佛乘。 一切諸善法,同歸於佛道,所有眾生類,究竟得成佛。 | |||||
妙雲集導讀(有兩種版本,一種是宏印法師主編,另一種是丘中仁居士寫的簡單版本) 怎樣讀妙雲集(宏印法師著,聖嚴法師作序) 印順佛學思想研究(郭朋著) 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藍吉富教授編輯)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厚觀法師) 印順法師年譜(候坤宏著) 印順導師著作的四本參考書 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 藍吉富編 怎樣讀妙雲集 宏印法師著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簡介 或 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 厚觀法師著 印順佛學思想研究 郭朋著 以上我想有免費電子書PDF版本 | |||||
2022/1/10 如何保證往生一心不亂 吳立民 一、往生成佛要一心不亂 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以成佛。釋迦牟尼佛就是為度娑婆世界眾生了生死而成佛這一大事因緣而來人間示現各種教化的。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佛教的大小乘、顯密教,也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顯教各宗,教人轉識成智以成佛,禪宗教人即心成佛,密宗教人即身成佛,而淨土宗則教人往生成佛。往生成佛的關鍵則在臨終一念,必需一心不亂。 人生最後一念,至為重要,其力甚大,可以決定其人是往生或是輪迴。念佛之人,按理臨終應得佛念,必然往生佛國。根據《阿彌陀經》所說,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佛及聖眾,現在其前,是人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問題是如何修行,才能一心不亂,而臨終時,又是如何修行,才能保證一心不亂。 二、三種念佛法之比較 往生成佛的法門很多,主要是念佛。念佛不單口念,而且要心念,所以念佛法門中,就有實相念、觀相念、持名念三種方法。實相念就是入第一義心,觀佛法身實相,其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這一法門,本屬於禪,但禪心所顯的境界,便是淨土,故亦攝於淨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兩根,便不能普及。觀想念就是依照《觀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作十六種觀法,觀行若得純熟,則開目閉目,無非極樂,立可轉娑婆為淨土,其所得三昧,是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但此觀法微細深玄,修成較難,所以也難普及。持名念則較上述兩種念佛容易,不論上中下根,但如法念,無不成功。念到一心不亂,便得三昧,其所得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法門,經歷二千年來佛門大德不斷弘揚和實行的結果,已成為最普通而深入民間的佛法。就因為它有修必成,三根普及,利鈍全收的緣故,其所度脫的總人數,可說佔佛法以來總人數百分之七十以上。其實講理論,說實踐,談難易,論效果,確都融通各宗,易簡卓絕。所以諸經所贊,都在彌陀,佛法修行,即在淨土。 三、念佛的各種方法 為了要適應念佛時的環境和心境,為了要適合念佛的根器,便有各種不同的念法,每一種念法,都有它的特長和作用,行人念佛,可以選擇合適的方法,只要這種方法能使你在這一刻定心掃除妄念的,便是這一刻的好方法,譬如醫病,但醫得病好的,便是對症良藥,眾生妄念是病,佛名是藥,能除妄定心,便是良藥。持名念佛為淨土修行之核心,現將各種主要念法列目於下: 1. 出聲念,包括高聲念。 2. 蓮花念,念時觀想聲從自己舌上蓮花。 3. 金剛念,念時聲音不大也不小,甚為中和,行者一面念,一面聽,自念自聽。 4. 默念,舌根動而不出聲。 5. 覺照念,一面念,一面迴光反照自性,凝成一片。 6. 觀想念,一面念,一面作觀想。 7. 追頂念,用金剛念法,將字句之間連綴緊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空隙,故名追頂念。 8. 禮拜念,念時一面念一面拜,或念一句後拜一拜,念拜並行,身口合一。 9. 記十念,念時用念珠記數,每念十句,拔過一珠。 10. 定課念,將念佛定為按日功課,一日念好多遍,日日實行,道心不退。 11.四威儀念,行往坐臥四威儀中皆念,熏成習慣。 12. 念不念皆念,此即無時無處不是心念,念茲在茲,行茲在茲,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 13.十念、十念往生,凡有五說: (1)念佛十德,如毫光等觀,如《觀無量壽經》所說,比較難行。 (2)總稱十種念法為十念,即寂靜念、清淨念、不濁念、明澈念、離塵念、離種種念、離垢念、光耀念、可愛樂念、無能障礙念。此類解析,較為支碎。 (3)十口氣念,即用追頂念法,不論佛號多寡,但以盡一口出氣為度,待到出氣已促,勢須抽吸進一口氣,方能再續念時,名為一口氣,如是十次,名為十口氣。即十氣為一念。 (4)十念者,十念相續也,謂當念念相續。 (5)臨終十念,此說根據《無量壽經》,當屬正解。臨終十念,易得往生。淨土宗,古德亦稱之為時宗,即以臨終為念佛之正當時,而臨終之人,亦為正當之機。此因臨終之人,易生懇切殷重之心。且不久即逝,更無造罪之機。故臨終十念,最關緊要。 四、要心息相依才能一心不亂 以上各種念法,可說都是善巧方便,目的是為了臨終時能一心不亂。要真心做到一心不亂,就要在任何一種念法時,都能心息相依,也就是念頭能夠和呼吸相應。因為佛法任何法門,都是要在定中修,定中證。淨土法門也不例外。上述各種念佛法門,也都是要在定中修,定中證。也就是修證得念佛三昧。如何才能做到念時心息相依呢?這就要在念時注意調養呼吸,使呼吸能跟著念頭走,使念頭能夠支配著呼吸。佛法修定講安那般那,安般是梵語,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安那吸,般那呼,吐故納新,呼吸一定要調理得順當,但最重要的是在呼吸的轉折上,呼後必有一吸,吸後必有一呼,一吸轉為一呼,一呼轉為一吸,這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講呼吸就是講這一息。佛家深層禪定的功夫不在一呼一吸,而在一呼一吸的轉折上,呼轉為吸,吸轉為呼,這就是息道,而不是氣功。息與氣不同,道與功也不同。凡是講到功都是有為的,講到道是無為的。氣是一呼一吸,而息則是一呼一吸的轉折。氣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在十二經絡上做工夫,在後天氣和生活力上做工夫。息道則是在一呼一吸的轉折上做工夫。在奇經八脈上做工夫,在先天氣的生命力上做工夫,也就是在命根氣上做工夫。人生臨終最後一口氣就是命根氣,它不是上行氣、下行氣、平行氣、遍行氣,而是命根氣,人生最後的結束就是命根氣的結束。 人的生活,在肉體上呼吸不能斷,一斷人就死了,而是息息不斷。在精神上,是念念不停,念一停精神就沒活動了,像植物人。息與念在一般人身上常常是不統一的。管呼吸的司令部是呼吸神經中樞,管思維的司令部是思惟神經中樞,兩個神經中樞不統一,我們大腦皮層得不到好的休息。假使安般守意的方法:推開尾齲,視鼻端白,安那般那,持出入息,使念頭跟呼吸走或呼吸跟念頭走,使息與念相融合、相協調,息和念就能一致,心息相依,心係於息,息住於心,這樣就把思維神經中樞和呼吸神經中樞兩個司令部協調統一,神經中樞兩個司令部協調統一了,我們大腦皮層就處於最佳狀態,既不是興奮態,也不是壓抑態,而是陰平陽秘的平衡態,這樣才能一心不亂。所以念佛就要心息相依,安般守意。安般守意,也就是心息相依,安般不能守意,那就是心息不相依,息和念是分開的,兩個司令部是不統一的,念佛就不能一心不亂。人臨終時,最後一口命根氣能跟著念佛的念頭走,或者念佛的最後一個念頭跟著這最後一口命根氣走,息念相依相應,那就是臨終念佛,一心不亂,決定往生無疑。 五、如何保證往生一心不亂 要保證臨終念佛一心不亂,除了平日堅持修行,特別是要在心息相依情況下念佛外,還要注意臨終時順逆因緣,要增加臨終順緣,減少或避免臨終逆緣。但就一般人來說,這種念佛行持,都是帶業往生;西方允許往生,帶業終須消了。所以臨終念佛,往往出現業障,一時不能一心不亂,這就要靠《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唐寶思惟譯,大正藏第十九卷九五六,簡稱《末法經》 )中所說的「一字心咒」來加持,也就是大日金輪佛頂-一字頂輪王的種子字加持。 《末法經》雲:爾時光中復出聲日,告釋迦如來,我是一切如來智轉輪王一字心咒,於一切過現未來一切諸佛,我是最上秘密心咒。即說咒曰(勃嚕唵三合音)。 《末法經》又雲:我(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分佈捨利已,當隱諸相好,變身為此咒,受持供養,所得功德,如我身無異。依咒功能,就能保證臨終往生一心不亂。如經所說,若人臨命終時念阿彌陀佛,欲生極樂,心數散亂,佛法不現前,誦此一字咒,明王本誓故,助行者令住正念,令生彼界。也就是說,臨終念佛,心散亂時,誦此一字咒,即能保證一心不亂。這是真言密法,一字金輪佛頂尊的獨特加持。 為什麼此一字心咒有如此大威力和獨特功能呢?因為此一字心咒是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分捨利已變身為此咒的。釋迦牟尼佛為度娑婆眾生了生死這一大事因緣而在人間示現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是人,同常人一樣是四大和合,五蘊俱全的肉身。但佛修行禪定,修四念處,其色蘊因觀身(四大)不淨而淨,四大合成捨利,成為法身。其受蘊因觀受是苦而樂,其想蘊因觀想無我而(大)我,其行蘊因觀行無常而常,受想行三蘊成為解脫。其識蘊因戒定慧而轉識成智,成為般若。所以般若解脫法身是涅槃三德相,而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性。佛涅槃之後分捨利已,法身變為一字,有無量光,如天鼓雷音,此光此音皆從佛頂放光而出,故能加持眾生成就各種特異功德,特別是臨終念佛,心若散亂,依靠此咒光音加持,能助行者,令住正念,一心不亂,決定a往生。由此可見密宗與淨土之關系,因淨與禪,均係大密宗也。 (完) |
| « 1 | < |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