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刀斷水
2015/11/5 20:50 
《基督死》--康熙皇帝寫的?
古偉瀛(台大歷史系教授)
《天主教周報》2009年7月19日

《天主教周報》在今年2月22日、3月1日、3月15日分別刊出3篇有關清朝康熙皇帝寫的〈基督死〉、〈十架頌〉或〈受難記〉。3篇文章全部認定並稱頌大清康熙聖祖皇帝寫了這首描寫基督受難的七言律詩。首位作者修女說:「我由衷的敬佩這位皇帝對耶穌基督受苦、受難、救世贖人的深奧事蹟之透澈瞭解。」第二位作者神父也說:「可見康熙封福音的稔熟,以及寫作的造詣。」第三位作者也說:「康熙自小接受很好的教育,由這首詩可以看到他的創意和邏輯都非常特出。」然而,這首詩確實是康熙寫的嗎?

誠然有人指出康熙長期在西方耶稣會士的教導下,寫出此詩不足為奇。然而為何此詩並未像康熙的其他宗教詩文二樣廣為流傳?而到200年後才出現。現今印出的康熙宗教著作除了對聯匾額外,御題聖教詩只有1首,相當有名,全詩如下:「森森萬象眼輪中,須識由來是化工;體一無終而無始,位三非寂亦非空;地堂久為初人閉,天路新憑聖子通;秉肇兩球操賞罰,真儒若個不欽崇?」此詩見於清朝胡璜所編的《道學家傳》。這首詩的內容比較合乎當時的情境,因為在明末清初為了怕使中國人的觀感不佳及不易接受,對於啟示性的教義內容,例如:耶穌降生受苦、被釘十字架、受鞭笞凌辱而死,以及死後3日復活之事都不太提及,而儘量找一較不觸目驚心但又合乎信條的教理讓國人接受。這就是當時利瑪竇神父等人採取的所謂「調適」策略。因此,像〈十架頌〉這類的內容,不太可能在當時出現。

清朝的皇帝雖然與耶稣會士互動頻繁,但基本上中國皇帝僅是想利用西學來增加自己的統治威望、資源及合法性。他所寫的宗教詩文應該是經過耶稣會士及中國士人提供的內容及潤飾過的,應該像是當時的許多教會著作一樣,是中西合璧的產品。吾人不要忘掉所有當權者所寫的東西往往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他的機要所捉刀的,300年前如此,今日也一樣。

此詩讀起來令人深深感覺作者的神學造詣甚高,甚至覺得這種程度應該早就超過當時老教友的理解了,需知聖經的翻譯是後來的事,而且受難的細節像是「臨終七言」也都不是一般教友耳熟能詳的。能有這樣對於基督苦難的深刻且細微的認識,應該是接受信仰的人才能到達的境界。況且作為當時太平盛世天下共主的康熙,能否寫詩來頌讚一位在羅馬統治當局來說,被認為是頭痛人物的「罪犯」,且提及與兩位強盜同時受刑,流血裂膚的場景?

〈十架詩〉還有一疑點,也是吾友婁世鐘兄所提的,若是康熙的律詩,那麼有些違反詩律格式之處是說不通的,例如七律的第二聯和第三聯必須對仗工整,但此詩的「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兩番雞,五千鞭撻寸膚裂,六尺懸垂二盜齊」,其中「四衙」與「三背」,以及「五千」與「六尺」在詞性方面不合,康熙應不致有此錯誤。

魏欽一先生有一幅前監察院長書法大師于右任所寫的〈康熙耶稣十架受死詩〉載在真理電台的網站上。此詩內容與前述的一樣,可能是于右老家族有人信教而請書法大師于右老寫出,後來流出市面。而其詩句來源,則有可能是從于氏的老友教會先賢前耶穌會士復旦大學的創辦人馬相伯處取得。馬相伯在清朝末年曾經教過梁啟超等人拉丁文,為使這些愛國學者獲得西方學問的奧秘及源頭,也與當時的熱血青年于右任過從甚密,因而有此可能。此詩書法生動有力,寫得極優,讀者可上真理電台網站觀賞。

如果此詩確為馬相伯所提供,那麼可能這首詩是清朝天主教會內所流傳,但一直不敢公開。因為若是假冒康熙皇帝所寫的,在清朝可是要遭法律制裁的。直到民初傳教政策及國人思想都改變後,且不再有觸法危險時,才開始出現的。至於此詩是否康熙所寫的?雖然沒有證據說不是,但可能性似乎不大,很有可能是教中賢達所寫,將耶稣受難事蹟以律詩形式表達,也是一種對上層社會人士的福傳,而以中國人的習慣,附會假託給名人(當然最好是皇帝),以增加其權威吧!此類事情在中國教會史上也是發生過的。

以上針對此詩作本人提出管見,就教於方家。若有人能有確切證據顯示是康熙御筆,那就更值得額手稱慶,大書特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