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成:粵音經典聲聲入耳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新成立了國學中心,協助推動國學發展和弘揚傳統文化。中心的主持者以踐行道德為教學目的,讓經典義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我有幸應邀出席本月三日在中大祖堯堂舉行的成立典禮,知道典禮後接?有座談會,多位本港及內地知名學者圍繞弘揚國學的內容和方法等題目發言。座談討論中也提到了最近面世的「中華經典粵音誦讀系列」叢書。 世界各大文明的經典讀物,經過悠長歲月能留存下來的,都蘊藏深邃智慧,平常多親近多接觸,可提升個人品德學養,「腹有詩書氣自華」。中華文化的經書典籍更是源遠流長,而且文字至今仍然保持完好者眾,只是中國的方言向來是各處鄉村各處音,就算在廣東地區,古籍經典的粵語誦讀也難以找到範本。 根據近代考古及語言學研究,粵語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雅言,是中國現存擁有最多古漢語元素的方言,含九聲六調,因此以粵語誦讀中華經典更能領略其中音韻之美。 由民政事務局局長擔任主席的「華人廟宇委員會」,撥款資助熱心團體出版了「中華經典粵音誦讀系列」叢書,整套教材共七冊,涵蓋典籍《大學》、《中庸》、《論語》、《孝經》、《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朱柏廬治家格言》、《昔時賢文》、《老子》、《莊子》、《唐詩》選,以及《笠翁對韻》。叢書是「有聲書」,每一古籍文字版本都附了有聲光碟,由已故資深廣播人鍾偉明先生在離世前誦讀錄製,字正腔圓、音韻鏗鏘;錄音期間更得幼承私塾教育、國學涵養深厚的何叔惠老師在世時作正音指導。叢書又編入普通話漢語拼音,供讀者進一步參考。整套教材製作嚴謹,解決了不少人長期困擾的古籍讀音問題,讓讀者獲益良多。實在衷心感謝有關團體及兩位先哲在弘揚中華文化方面的不懈努力。 有聲叢書自二○一三年編印至今,已印製三萬多本。為加強推廣,其簡介資料及索書表格已郵寄至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曾參與文化經典推廣活動之文教團體、社區中心、各大學中文相關學系教授導師以及地區人士,希望惠及更多團體、學校、社區及個人。 前後已有超過二百五十家學校、二十多個社區中心及文教團體、十多位區議員以及一百多位市民以個人身分索取叢書。香港公共圖書館亦獲贈書,方便市民借閱。有志學習傳承國學的學校、文教團體及朋友,可透過網頁www.icca.org.hk免費索取書籍,網上電子版更有何叔惠老師就其他經典的吟誦錄音,像前後《赤壁賦》和《琵琶行》等,讀者可隨時自由收聽或下載。 當今讀書人,有現代科技幫助,「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可會更容易做到? | |||||
曾鈺成 2016年2月29日 《AM 730》 鈺成其事 教育局頒布的高中中國語文「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包括唐詩和宋詞各三首。第一首唐詩是王維的五言律詩《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詩首句不入韻,按近體詩格律,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後一字必為平聲、押韻;第一、三、五、七句的最後一字,必為仄聲。 按粵語的平仄,這首詩的每一句都是符合格律的。可是,如果用普通話來讀,便出問題了。如上所說,格律規定第七句的最後一字應為仄聲,但詩中該位置的「歇」字,普通話是平聲(第一聲,陰平),於是犯了律詩大忌! 另一首指定唐詩是杜甫的七律《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這首詩是仄起平受,第五句的平仄應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用粵音讀時完全符合;但普通話是「仄平平平平仄仄」,第二字撞了聲;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不容許的。 懂平仄的讀者自然知道,上面兩個問題都是因為普通話沒有入聲。由於同一個原因,用普通話學宋詞,問題可能更大。教育局指定的三首詞,包括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李清照的《聲聲慢‧秋情》。兩首詞都用了入聲韻,那就要考起說普通話的學生。例如《赤壁懷古》裡「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傑」,以及「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發」,都應押入聲韻,但在普通話這兩個字都是平聲(「傑」第二聲,陽平;「發」第一聲,陰平)。 李清照的名句「悽悽慘慘戚戚」更麻煩,普通話的「戚」字不但由入聲變成平聲,而且讀音和「悽」一樣,於是讀起來變成「悽悽慘慘悽悽」,原來的味道全失掉了。 用普通話學詩詞,問題不限於缺了入聲。問題的根源,在於唐詩宋詞的格律是按中古漢語語音形成的;由於普通話的聲調跟中古漢語語音差別太大,所以用普通話誦讀唐詩宋詞,無法領略本來聲調的味道。 http://tsangyoksing.hk/2016/02/2 ... %e9%a0%98%e7%95%a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