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其傑:清末民初一名著名離教者
聶其傑(1880年10月-1953年12月12日),字雲台,法名慧傑,中國企業家。 聶其傑祖籍湖南省衡山縣,1880年10月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父親聶緝槼(歷任上海道台、安徽巡撫、浙江巡撫)。母親曾紀芬,是曾國藩之女。聶其傑排行老三。1883年移居上海。1893年回湖南考取秀才。曾赴美留學,留學期間加入基督教兄弟會。 1904年在上海組建復泰公司,承包華盛紡織總局。1909年收購華盛全部股份,改名恆豐紡織新局,親任總經理。1915年赴美考察,約請美國棉業專家來華調查,協助改良中國的棉花種植。1917年與黃炎培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1919年,贊助湖南籍青年蔡和森、李維漢等人留法勤工儉學。 1920年當選上海總商會會長。1921年發起創辦中國鐵工廠,製造紡織機械。1922年在吳淞建成大中華紗廠。1922年5月以上海總商會會長名義組織「國是會議」,發表《國是會議憲法草案》,提出「中華民國是聯省共和國」的主張。 1926年出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華董。同年因大中華紗廠嚴重虧損,稱病隱退,閉門思過。幾度想出家,因母親年邁而放棄,在家修行,成為佛教居士。1942年到1943年,撰寫佛教小冊《保富法》,勸人散財布施,在《申報》上連載。1943年因骨結核病截去半腿。1953年12月12日在上海病逝,年73歲。 著有《勤儉救國說》的小冊子,翻譯有《無線電學》、《托爾斯泰傳》等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1%82%E5%85%B6%E6%9D%B0 抽按:看來清末民初時期因流行西學,不少人也兼誤信了基督教,而我也是最近才知道這位顯赫的企業家是離教者,在當時應該還有不少,仍有待發掘。 | |||||
| |||||
文/抽刀斷水 聶其杰(1880 - 1953),字雲台,祖籍湖南省衡山縣,1880年10月出生於湖南省長沙,九兄妹中排行第三,父親聶緝槼歷任上海道台、安徽巡撫、浙江巡撫,母親曾紀芬是曾國藩幼女。1883年移居上海。1887年起與兄弟姊妹在家中延師共讀,開始從傳教士學習英文和接觸西方科學知識。1893年回湖南考取秀才,1898年與蕭氏結為夫婦。 由於父親擔任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總辦一職多年,聶其杰年青時已接觸大量西方科學知識,並沉醉於托爾斯泰的文學思想,特別受其基督教思想影響:「以為誠懇博學如托氏者,尚為一忠實信徒,則其教義必有甚高而難通者……杰昔年之決意深研基督教,純受托氏之影響。」(1) 聶其杰在其後的文章回顧中指出,當時他誤以為基督教可以挽救積弱的國家:「蓋各教皆自有其所長,而吾亦夙有愛於耶教者,為其組織宏大根基深固,苟善用之,有足輔政教之不及者。」(2)「杰學淺識陋,隨俗浮沉者二十餘年,初以為富強可以力致,科學可以救國……欲利用教會以正人心、輔教育。……從之研求耶教,頗喜其基礎大可用,欲藉其組織以輔我教育及社會事業之不足,則於救國家之衰弱,不為無助。」(3) 1904年,父親聶緝槼任江蘇巡撫,組織復泰公司,開始從事紡織業,聶其杰歷任經理、總經理。1909年收購合併組成恆豐紗廠,聶其杰任經理。一次世界大戰為恆豐紗廠帶來巨大發展,聶其杰成為紡織界翹楚。 1910年代,聶雲杰積極支持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其後更出任該會董事等要職。1915年,34歲的聶雲杰與妻子、母親一起在上海昆山路監理會受洗成為基督徒。聶雲杰指出:「予早年篤信科學,三十歲時,則盲從西教者數年。蓋心目中以為西方之政教學藝咸高出我上,而我之學說皆空疏無際,我之學理教義不如泰西,殆尤其製造之不如泰西也。於是幾欲舉我之聖哲訓盡棄之,以從彼文明大國,學其所謂有系統、合科學、由精密計算分析而得之進步學說功效理論者,如是者,亦有年。」(4) 1917年妻子逝世,對聶其杰來說是重大打擊:「妻子撒手人寰,遂感人世萬法如夢幻泡影。」(5) 他對於影響妻子由拜觀音改信基督教亦感到十分後悔:「予亡室蕭夫人素禮拜觀音甚虔,每旬逢九持觀音齋,忽病子癇,胎墮後,血竭氣欲絕,口不能言,眼盲不能視,予守視臥榻旁,憂悶甚苦。忽夫人急呼,詢予何在,曰速跪拜,觀音菩薩在此矣,以手指窗際,呼予與子均速拜。自是清醒能言,謂見觀音相貌甚清晰,所著袍滿繡卍字紋云。目亦漸有光,旋即復常。後數年又患此症,是時夫人已信耶教,予亦迷信西法,送入醫院診治,以手術出胎,以熱水澆被裹身取汗,狂熱昏迷中,囈語云,負十字架從耶穌。數月後病稍起,謂病中語為靈感,遂決定受洗入耶教,而目光暗不愈,終至於盲,病體亦迄不健復,旋沒。……予至今追悔,深恨彼時予見理不明,致陷吾妻棄明智之信仰,而入於迷妄之知見也。」(6) 1919年,聶其杰創辦大中華紡織廠,1920年,聶其杰當選上海總商會會長,其生意亦繼續發展壯大。1923年起,西方資本重投中國,聶其杰生意出現嚴重虧損,1924年皈依佛教,法名慧杰,並幾度想出家,唯被其母親多番阻止,因而在家修行成為佛教居士,處於退休狀態,並開始寫作反思基督教,至1927年出版反基著作《闢耶篇》,對基督教作出多角度批判,例如:「蓋以上帝立教者,利用人類浮泛膚淺之理想以警人者也,然既非真實義之所在。故各教言上帝創世造人之說者,各異其詞,各立其條教,各執其門戶,各相衝突相攻擊,又無一能自圓其說者,以如此之教義,決不能為深思明辨之士所信從。」(7)。 1926年起至抗戰勝利之前,聶其杰名下企業相繼被日商吞併、戰火摧毀、及遭日軍軍管、合併等。1942至43年先後經歷母親逝世及截去半腿,其時在上海《申報》連載《保富法》,勸人散財布施。1953年在上海病逝,享年73歲。 (1) 聶雲台:《聶氏家庭集益會記錄》(上海:聶氏家言旬刊社,1927),頁94。 (2) 聶雲台:〈破迷篇〉,載《闢耶篇》(上海:中華書局,1928),頁17。 (3) 同上,頁19。 (4) 聶雲台:〈業命說〉,載《人生指津》(上海:聶氏家言旬刊社,1927),頁148。 (5) 聶雲台:《保富法》(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7),頁207。 (6) 聶雲台:〈觀音感應事跡之非虛誕〉,載《人生指津》(上海:聶氏家言旬刊社,1927),頁119-1220。 (7) 聶雲台:〈破迷篇〉,載《闢耶篇》(上海:中華書局,1928),頁32。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聶其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1%82%E5%85%B6%E6%9D%B0 中國佛學網:〈聶其杰居士(西元1880~1953年)〉 http://www.china2551.org/Article/fjrw/j/200710/1649.html 新浪財經:〈聶雲台:從革新恆豐紗廠到上海總商會會長〉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 ... 4/10078832446.shtml 王佳龍:〈聶雲台改革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張志偉:《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扎──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 | |||||
抽刀朋友,我看过你们编写的“离教百科”,相当好。 但讲到离教名人,我发现当年扮演“小龙女”的陈玉莲也是离教者。 ================================================ 潮流興經典美人復出(或者叫返出嚟做),我通常問三條問題: 外貌 keep得住嗎?其實不用問,有眼你睇,前來影樓的陳玉蓮莫說化妝,連美容也放棄,自嘲:「四年前《原來愛上賊》已經俾觀眾鬧肥到破壞形象啦!」彷彿不設防城市( Open City),再加兵攻擊她便有違國際法了。 等錢使嗎?又係多餘,許鞍華電影和無綫劇集能給幾多片酬?傳聞中過六合彩,她說:「真的很感恩。」一個幾乎把所有時間財力投入做義工的人,怎可能窮怎可能貪? 感情觸礁?是大問題也是無問題。與周潤發分手與陳超武離婚,均三十年前舊聞;甚至同性戀,已不存在承認否認。「反正任何形式的愛情都係無需要、浪費時間。」 於是,我問不下去,也得問下去,正如生活還得繼續。 陳玉蓮說,要問的,是如何結束這生活。 生 色即是空。有比青海玉樹更美的地名嗎?實景卻是窮山惡水得連不顧身世的陳玉蓮也大呻辛苦。這片當災之地,只怪太偏遠,知名度給汶川比下去而遭遺忘,才叫真正當災。「入秋後水管便凍結,建設也搞不成,每年這時候我們一班朋友像候鳥飛返南方,在廣東地區做義工。」她前晚剛從玉樹回來。 國內多「詐捐門」,所以為善要不甘後人亦要不甘師出無名,陳玉蓮卻相反:「我們不隸屬於任何志願機構。 「好處在不用被牽着鼻子走。正如你問點解去玉樹唔去汶川,我們自行駕車穿州過省,覺得哪裡需要便往哪裡,不用交代咁多。 「註冊成機構先要嘥行政費,國內單位亦框死咗,例如會有一套模式展示學校有幾遠課室有幾舊,我話我童年住調景嶺都要行山路,枱櫈舊啲對學習無影響喎;我們更關心是學習的本身,一定親力親為,如果只給錢,大人拿了錢,孩子仍無書讀,尤其山區女孩。」 不打正旗號,如何籌款? 陳玉蓮豪氣干雲:「不接捐贈,我們很多專業人士,有錢囉。本來甚至不用俾人知,俾人知,是為增加受惠者信心。」 作風亦如小龍女特立獨行。 「會挑選合眼緣的女仔,帶到廣州供書教學——怕不怕被誤會拐帶人口?我們只付出不求回報,家長係都唔信任,便是無緣, next!既然幫唔晒所有人,幫肯信的吧。 「你話欠公平?世界從來無公平。培養一個劉翔要很多資源,把資源平均攤分一定出唔到劉翔;我們類似,培養幾個精英將來延續這件事——點解係都要發散晒然後一個都唔得先?」我插問:「成員全部女性?」陳玉蓮答得爽:「係!」 豈不有點像她擅演金庸名作中的峨嵋派、古墓派?教出優秀俠女來代代相傳。 陳玉蓮笑了:「我們是逍遙派。」 ■小龍女唔會死添! 老 逍遙派,同為金庸一脈。陳玉蓮八二年飾演《天龍八部》王語嫣,最近大師大筆一揮,將王語嫣改成丁春秋和李秋水的外孫女,歸入逍遙派門下。新版情節裡,王語嫣結局離開段譽,修煉家傳的長春不老駐顏神功云云。 「是麼?」不知就裡的陳玉蓮有點悵然,的確,又一公主王子神話破滅。然後她苦笑道:「金庸先生寫遍女主角,就無一個怕老的,改寫得配合時代呀,現實至少一半女人怕……」 陳玉蓮脂粉不施而來,拍照前倒不停搽手霜,對鏡說:「並非怕老,是怕醜樣。」 我忍不住問:「你呢?」 「係觀眾無長大啫,大家中晒小龍女毒,小龍女唔會死添!人梗會老,如果我永遠停留小龍女模樣你仲驚啦。 「師傅(她們逍遙派主事人)話我一味好彩,細個時演了無知的小昭,然後是木木獨獨的王語嫣,再大啲小龍女,時間上剛好配合,便被人讚;來到現在,活好這個年紀的角色,應該嘅。」 五十二歲的她大概沒甚物慾,乘坐敝公司的七人車時查詢型號,原來關注的是:「這款車載物資也不錯。」 唔志在,因為中咗六合彩? 「任憑愛我的人繼續想像吧。我的六合彩是我老師我朋友們。」 蓮妹信奉「以戒為師」,但不避葷腥。「茹素了幾年,身體支撐不住。佛陀托缽吃十方,從無揀飲擇食。西藏的喇嘛搵兩棵菜都艱難,不吃肉吃什麼?比起有些人打着宗教旗號其實為了減肥美容,在奢華的餐廳吃極品素食,誰更似跟隨佛陀?」 ■ 興辦青海玉樹孤兒學校。 病 是真正逍遙不滯於物了,那麼還拍戲? 「有些家長放心交女兒給我,就因為認識我叫陳玉蓮。藝人等於多了份社會責任。」 人生便是行善? 「小時候住調景嶺,爸爸有國民黨背景,辦寄宿學校收容走難兒童,我和同學們同食同住長大。路德會來派奶粉麵粉,我便洗禮入教。五兄弟姊妹十歲左右便懂周圍借錢借米維持學校,入無綫頭幾年,我都在賺錢還債。 「以前人幫我,好應該現在我幫人,但這並非主要目標,人生並非追求成績。常說學佛,但佛陀首先示範了他是不稱職丈夫——拋妻棄子出家,示範了不稱職兒子——拒絕繼承王位導致國家滅亡,這些人倫道德都不惜違反了,因為他想人學他的更大目標——超脫輪迴。打算移居去日本,總得練定日語;何況人一定會去死,怎能不預備死後世界?這筆六合彩彩金大到值得付上一切去賭,而且你不賭,也輸實——實死。」 又洗禮又輪迴,有病嗎? 「我現在不屬於任何宗派。西方都講輪迴,耶穌論述重生。我和你是東方人,交談便用東方字眼。我透過幫人的過程去打擊自己減輕自己,謂之『破碎虛空』,不是幫人,是幫我得以超脫。」 過好這一生豈不更務實? 「將經驗將美好回憶帶到來世,帶不走的,我們做過實驗,通靈。通靈這回事,十次之中十一次係假嘅,但我們當中有大學教授,實驗結果,帶得走的只有痛苦,而且隨着業力累積到下一世下一世下一世……看看愛情便知,分手後記得的開心剎那有幾長?痛苦卻刻骨銘心無限延續。」 ■ 教小女孩寫字,疑似寫緊「小龍女」(簡體龍字)。 ■ 《天龍》三美——那年頭的花旦特別索。 苦 對,愛情。回歸現世吧,怎看趙式芝的同性戀婚姻? 陳玉蓮神色木然反問:「可以有立場嗎?」 「可以。」我說:「那篇報導,本刊欄名本來叫《名人私生活》,我改成《名人有喜》,是肯定它是一件喜事。陳玉蓮被傳同性戀咁多年,也應該表達一下吧?」 「因為你們要寫成文字,有文字便有立場,佛家叫『知識障』、『文字障』;在我,我已經無立場,任何形式愛情對我都無意義。」 如此生涯,算大苦或大樂? 陳玉蓮答:「是除苦得樂。有個患癌朋友問我怎可快樂,我話:『你生過病還不清楚?當然是要先止痛。』世人去拍拖去卡拉 OK,只不過在尋樂,沒有治本除苦。 「除苦,然後得樂。」 我再次問不下去了,除掉我所有的笨,都不會有精。她其實還似古墓派活死人。 http://www.groupdrama.com/star/%E4%B8%8D%E6%98%AF%E5%8F%A4%E5%A2%93%E6%B4%BE%E3%80%80%E6%98%AF%E9%80%8D%E9%81%99%E6%B4%BE%E3%80%80%E9%99%B3%E7%8E%89%E8%93%AE/ | |||||
| |||||
另外,不知王喜是否属于离教者? =============================================== 王喜是虔誠的佛教徒,自小已讀佛經。「佛教一早已在華人世界種下種子,與華人頗有淵源。」不過,他曾與天主教擦身而過。「小時候讀的是天主教小學,曾經有一次沒做功課,早上集會排隊,我就跟神禱告:神啊,今天班主任可不可以不返學?我沒功課交啊。結果那天班主任真的請了病假。我覺得,中啦,神真的存在。好啦,第二天照辦煮碗,但班主任返來了,從那天起,我就否定了神的存在,哈哈哈。」 https://hk.celebrity.yahoo.com/news/%E4%BA%BA%E7%89%A9-%E7%8E%8B%E5%96%9C-%E5%88%87%E7%94%B1%E8%B2%AA%E5%97%94%E7%99%A1%E9%96%8B%E5%A7%8B-224634670.html | |||||
| |||||
那这个被称为"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 "施舟人"肯定算离教者,以下是他的学生封从德对他的描述: ====================================================== 我的导师是荷兰人,却在台湾做了道士,又在巴黎教了三十年书带了几十个博士。欧洲的道教研究就是他领衔主持,在世界道教研究领域他也是泰斗。他的中文名字很有意思,叫施舟人,颇有佛道渡人的意涵,也与原名schipper的意思暗合。施先生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父母都是基督教牧师,他自己甚至三次受洗。但二次大战严重动摇了欧洲的精神世界,他去巴黎卢浮宫本来是学艺术史,受到中国艺术的吸引开始研究道教,然后去台南认一道士为义父,得以修习正一道(天师道)科仪。1968年,他受张天师册封的符箓成为正式的道士。 http://www.cnd.org/HXWK/author/BEI-Guoyouzi/kd091213-2.gb.html | |||||
哲學人生筆記 -《童乩與童年》 近日,我閱讀法籍荷蘭裔的漢學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 ) 的敘述書「童年」(L’ENFANCE ) 。這本人生故事書,讓我的印象深刻和引發內心的共鳴。 「施舟人」的童年歲月,正逢「納粹德國」攻佔他的祖國荷蘭;迫使他的父母投入「反抗侵略」,本於信仰「社會主義」的人道關懷,而出手援救和掩護被迫害的猶太人;家中的密室中,經常隱藏被「蓋世太保」和「納粹黨衛軍」追捕的猶太人。 這個歷史場景,與一本多年前問世的少女敘述書「安妮的日記」(Het Achterhuis: Dagboekbrieven van 12 Juni 1942 ~ 1 Augustus 1944)很相似。可見,人性有高貴之處,有人願意擁抱弱者;另一方面,人性也有卑劣之處,有人圖謀私利而通敵,通風報信出賣弱者。 漢學家「施舟人」的童年歲月,遭逢歐洲的戰亂和飢餓疾病,而倖存下來;他的養父和生母都是基督教「門諾教會」的牧師,因為「抗德」而分別多次受到「蓋世太保」和「納粹黨衛軍」的逮捕和追捕;父母在苦難中,身體受到摧殘,雖然活下來看到「納粹德國」投降,和祖國荷蘭被盟軍解放;但是戰後沒有活多久也離開人世了。 「施舟人」的童年出身顛沛流離,以致有「自我認同」的苦惱,在自己的祖國荷蘭,始終感到疏離,緣於母親未婚生下他,未被當時的社會接納。此後,他一直想知道「自己是誰?」;甚至於在童年時,雖然母親投身「抗德」,救助沒有血緣關係的猶太人而身陷險境;母親卻認為,那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因為敵我分明;但是,他卻感覺生身母親也曾經對他說謊;可是母親愛他和期望他,卻讓他更加困惑,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直到他到法國巴黎後,才感到被包容的氣氛,而生活得自在;也不再信仰童年時代曾三次受洗的基督教。自此之後,「施舟人」接觸法國和英國的偉大思想家的洗禮,更親近非西方文化,學習中文,以研究東方藝術和中國的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和道教文化。他想讓世人更加理解:道教思想具有強大的辯證力量,足以對抗人類的空想教條主義。 「施舟人」自敘,曾經來過台灣,在「西港大王」的建醮儀式場合,見識「童乩」,也就是「年輕的先知」。在遊行中,「童乩」通過犧牲自己的身體,讓傷口流血,來完成對人世的救贖。在「童乩」的喃喃自語和茫然中,「施舟人」從「童乩」的眼睛中,終於看到獻祭羔羊的無辜。 我認為,故事至此,終於回到了「人類學」所探究的宗教信仰的本源,以及偉大的精神醫學家「佛洛伊德」所探究的「夢的解析」。原來,童年歲月的記憶,對一個人的成年人生是影響深遠的!苦難、背棄、援助和認同,竟然是人世救贖的必要經驗。 「施舟人」,雖然因為認同的苦惱而奔向法國;然而,在荷蘭解放之日,「阿姆斯特丹」倖存的猶太人從密室中走出來,聚集在猶太「大教堂」前的大廣場上;猶太人的「大教長」要猶太人永遠記得:"在我們遭受苦難時,荷蘭人曾伸手援助我們,為我們受苦!"。另一方面,在「大屠殺」之前的長久歐洲歷史中,優美的德國文化,對猶太人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而擁抱德國,卻遭到民族的劫難,幾近被滅絕。人性的問題,困惑呢! 我喜愛閱讀自敘文學的書本,在大時代的洪流中,每一個小人物都有自身的故事,所有的個人歷史就從童年開始。在台灣的宗教信仰中,「童乩」作為信徒與神明之間的媒介者,傳達神明的意旨,是有精神意義的;正如同「佛洛伊德」醫生的問診,必然要探索患者的童年記憶。所有的人生困惑,源自於童年! http://www.nousray.com/2013/06/blog-post_15.html | |||||
又找到一个可能是离教者的名人,美国导演奧利華·史東: Born William Oliver Stone September 15, 1946 (age 69) New York City, U.S. Nationality American Alma mater New York University (B.F.A.), Yale University Occupation Film director, screenwriter, producer Years active 1971–present Religion Buddhism (previously Protestant)[1] Spouse(s) Najwa Sarkis (m. 1971; div. 1977) Elizabeth Burkit Cox (m. 1981; div. 1993) Sun-jung Jung (m. 1996) Children 3 Awards Academy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1986 Platoon 1989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Légion d'Honneur (2004) http://en.wikipedia.org/wiki/Oliver_Stone | |||||
| |||||
http://amp.exchristian.hk/wiki/doku.php/%E6%96%BD%E8%88%9F%E4%BA%BA Oliver Stone: http://amp.exchristian.hk/wiki/doku. ... F%E5%8F%B2%E6%9D%B1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Templeton http://www.goodreads.com/book/show/617392.Farewell_to_G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