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對方的宗教反智,誰才是反智?
2019/05/27, 生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你願意花時間思考,就會發現宗教信仰核心的價值所在。基督教沒什麼了不起的,真正了不起的是人們為他人擺上的心。 文:Simon Hu 從第四代基督徒談起:我們的信仰在台灣 我出生於基督教的家庭,是家中的第四代基督徒。家族認識基督教信仰的最初,源自於祖父輩的親人在出門做生意的途中,注意到有人群聚集在街道上,走近一聽,人群的中央是一位先生,說著:「信耶穌的人,後代不會做乞丐!」驚訝之餘親人一聽便決定留到最後。待人群散去,向前再次確認自己是否聽錯,那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於是原本賣牛的生意也不做了,趕緊回頭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在家中的母親。怎麼也沒想到得到的回應是:「如果真的這麼好,那我們就信吧!」於是家族就此信了耶穌。 說也奇怪,以前的人很害怕過苦日子嗎?也不能這麼說,應該是,無論如何也希望自己的子孫能過好日子,或許這就是長輩的溫柔吧。日後,長輩們果真持守著當初這既突然,原因卻又實際的信仰,有人當上教會長老,也有許多成為牧師。除了在家族中傳承,因著信仰的熱情,更是傳給更多其他未信主的人們。 焦點回到我身上,身為基督教家庭的孩子,從小週末就是要上教會。這我並不排斥,也沒想過要問為甚麼,畢竟在教會裡也有很多孩子,我們一起聽故事、唱歌,打鬧也不太會被處罰。牧師、老師們也很照顧我們,比起到學校上課,在這裡輕鬆多了,於是在無憂無慮當中渡過了童年。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學的東西多了、在意的事情也多了,我發現自己再也不能只是很單純的看待所信的信仰。信仰基督教的人口在台灣畢竟是少數,跟其他宗教信仰比起來,基督教相對更加神秘……至少,對我的同學們來說是這樣的,有很多我所熟悉,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他們不了解。所以開始要面對他人對我的好奇,或許這是所有台灣基督徒都要面對的吧。 舉幾個例子來說,他們會問我:「你吃飯前閉著眼睛是在睡覺喔?」我說:「我在做謝飯禱告,感謝上帝賜予食物。」之後遇到的情況,有眼睛一張開,發現大家都盯著我看,也有過東西不見的惡作劇。假日同學們約出去玩,我只能說要聚會所以不行。聖經上記載耶穌說:「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馬太福音5:39)本來是要勸人不要以惡報惡的經文,被用來開玩笑或吵架時對方用來說嘴的話。 是的,我自稱自己是信基督的,但我不想讓別人知道,因為這只是在表現自己跟別人不同。但別以為這事能夠隱瞞多久,因為老師總是喜歡在基督教相關節日,如復活節或聖殿節時問班上有誰是基督徒,在說不說謊的掙扎當中,我總是選擇坦誠,然後大家就都知道了。曾有一次國文課,不知怎地,老師點名要我起來背「主禱文」(耶穌教門徒禱告的內容),在此要先說明,並沒有規定基督徒一定要會背,不過我是會背的,只會背閩南語版的…。但老師要我用國語背,一時之間轉不過來,我便說:「我不會。」老師:「你不是基督徒嗎怎麼不會!」聽著有同學笑出聲,我感到很羞恥也有些懊悔,心想早知道就直接用閩南語說,也覺得自己因為這個信仰而被看笑話。 人們對基督教有不少迷思,有些也令人哭笑不得。比較有趣的如同:「誒!我也想去教會看看,教會的女生不是都很漂亮?讓你介紹啊!」、「教會裡是不是常常有人在驅魔?有聖水嗎?」也有針對教條提問的:「牧師是不是不能結婚?」、「聽說男生都要割包皮喔?」更多的還是以科學的角度切入:「人明明是演化來的!」、「全人類的始祖是亞當和夏娃,有可能嗎?」這確實很難令人相信,其實亞當在聖經原文的希伯來文當中是人類的意思,是可以解釋為「人」這個物種,所以並不限於一個人吧。 誤解總是源自於對彼此不夠了解。說說基督徒對民間信仰的看法好了,記得有一次和表弟們在街上走,正好經過一間廟,最小的那位對裡面的景象很好奇,所以探頭探腦的,還指著裡面要我們看。哥哥馬上一個箭步擋在他面前,說:「手放下!不可以看裡面。」在快步離開之前,我隱約聽到廟口的太太納悶的問旁邊的人說:「我們這怎麼了嗎?」不諱言的,許多基督徒確實視廟宇、墳墓等地方為禁地,是邪惡勢力存在的地方,能不接觸就不要接觸。如果要信基督教,就必須把家中的神像、偶像除去。甚至有的牧師會直接拿斧頭劈砍神像或丟在火裡燒。 在一神論的框架中,不認為除了上帝之外還有其他的神明,就算是,也不是最大的。掌管宇宙萬物如祂,不太需要分工給其他人。(至於前陣子有人說上帝透過媽祖託夢給政治人物,我個人覺得除了牽強之外,也想不出這樣拐彎抹角有甚麼意義。)或許在基督教信仰當中,許多信徒的所作所為站在「宗教正確」,但在宗教信仰如此多元的台灣,激烈的做法確實無法被多數人所接受。隔著文章、隔著影片,人們看著聚會時的大吼大叫、聽到遊行中咒罵他人的言論。事實上,人們沒有義務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只知道,你們基督教就是這麼的自大狂妄。 在一次機會中,我有幸跟一位道教的朋友談到信仰,說「有幸」是因為信仰這種話題總不是個好話題。他說他們信奉無極老母,也是世上萬物的主宰,派許多先賢到世上開導、拯救蒼生,跟你們基督教還蠻像的。聽了之後,我的防衛心馬上出現,這幾乎算是根生蒂固的護教心態了,我想:「要談可以,我不會輕易認輸的。」不過,過程中沒有甚麼火花,既然是聊天也不需要有結論什麼的。事後,我笑自己這麼認真幹嘛?基督徒就要這麼好鬥把其他宗教都打趴嗎?要不是他跟我談,我大概這輩子也無法想像原來彼此的信仰還真是有那麼點相像。 誤解總是源自於對彼此不夠了解。耶穌來到世上給了他的門徒們兩個命令,一個是大誡命「愛神與愛人如己」;一個是大使命「使萬人作祂的門徒」。生活上宗教間的衝突、信仰理念的摩擦,總是不斷的強迫我離開原本看基督教信仰所站的位置。如果想要持守著信仰愛神,又要愛身邊那些非基督徒的人,就必須要站在其他角度來看自己原本的信仰、學習看見其他人所在乎的。 在1970年代,有一位台灣人牧師名叫黃彰輝,他提出「處境化」神學的概念,就是信仰本土化的概念。為什麼要提處境化?因為基督教給人的印象,很明顯是外國人的宗教,不是在說這個信仰不適合台灣人,而是聖經的背景是以兩千多年以前的以色列人為主,而大部分對聖經的詮釋也都是由西方世界的學者研究、提出。既然覺得基督教是普世的、對人有幫助的,當然也要尋找適合台灣人的信仰詮釋,縮短台灣人與上帝的距離,這就叫做基督信仰的「本土化」,也就是「接地氣」。 力求將基督教教義融入當地的歷史文化情境中,將聖經的語言和意涵「去神話化」,讓它不再只是遙遠的傳說故事;將西方學者對基督教的詮釋「去實況化」,讓信仰回到它的本質。最後拿著這塊「璞玉」,以台灣人的價值做為裝飾,發展屬於台灣的基督教信仰。唯有這樣,基督徒才能在這塊土地找到屬於自己的信仰認同;唯有這樣,才不會盲目的抄襲別人的信仰觀,幫台灣的城市取外國名字或是遵守不合時代的規條。 或許很多人會說,代表台灣的信仰價值是建立在有這麼多不同的民間信仰,隨著代代相傳、香火傳承,這才是台灣人的根,基督教是外來的宗教不是嗎?但其實,如同我從朋友身上看見的,不同的宗教之間還是存在著相同的價值、對事物的認同,因為這些認同,所以我們可以坐在一起面對面談話,所以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如何在各自的信仰中,讓這塊我們所愛的土地越來越好。在過去的基督教歷史當中,強迫他人接受信仰從來沒有好下場,大使命不是給人這樣實踐的,而是以身作則,讓他人看見這個信仰「值得」。 曾經有一位長輩對我說,找一天,你到廟裏面去看看,會發現有許多信眾跪在壇前,甚至有人全身趴在地上念念有辭。我不是要你注意這些儀式,而是試著想想看他們在說什麼,猜猜看他們會向那位神明求什麼。當一位母親拿著孩子的生辰八字或准考證來到神明面前,她在乎的是什麼?當一位先生拿著香到爐前,站了許久才終於插進香爐,什麼原因使他願意花上時間和金錢?很多時候我們花時間嘲笑對方的宗教是反智的,但沒人真正在乎這些行為背後的真正意義,如果人可以解決,如果人心中有平安,還需要來到神明面前嗎? 當你願意花時間思考,就會發現宗教信仰核心的價值所在。基督教沒什麼了不起的,真正了不起的是人們為他人擺上的心。在愛神中學會愛人如己,在愛人如己中使萬人看見你的愛。學會看見他人的需要,而非一昧批判;學習用自己的信仰幫助他人,而非攻擊,就是從一個信基督教的人,轉變為一個基督徒的開始。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8393 | |||||
| |||||
這現象不局限於本網,全世界都一樣。耶穌在世時已多次指出並預言了你所說的這種狀況,《聖經》都記載了。沒什麼好奇怪的。 | |||||
| |||||
信耶穌唔會窮? 耶穌自己都在乞米! | |||||
基督教回到它本質,就是要殺戮不信者! 拿著這塊「璞玉」發展,只會令台灣成為煉獄! | |||||
便是是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