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刀斷水
2021/12/29 10:12 
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在此,我們,十位來自中國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鄭重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每值「聖誕節」來臨,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聖誕樹」,懸掛起「慶祝聖誕」橫幅,員工們戴起「小紅帽」;幼兒園孩子們圍繞在「聖誕樹」前載歌載舞,期盼著老師分發「聖誕禮物」;學校裡大紅大綠的「聖誕舞會」、「聖誕聯歡」的海報佔據了搶眼的位置;網絡、報刊、電視、電台充斥著各種「聖誕信息」;數以萬計的「聖誕賀卡」和數以億計的「聖誕短訊」滿天飛舞;人們相逢互祝以「聖誕快樂」;「平安夜」裡,人們聚眾狂歡,流連忘返。與此相表裡,「耶教」在中國悄然壯大乃至漸趨泛濫。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從鄉村到城市,「耶教教堂」高高聳立;從普通民眾到社會精英,對「耶教」趨之若鶩。凡此種種,皆表明中國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准耶教國家」。

我們主張宗教寬容、尊重信仰自由,我們無意排斥「耶教」。我們對中國的「耶教」問題抱以了解的同情:蓋龐大的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需要精神支撐以重建生活希望,而部分社會精英則欲借「耶教」以「挾洋自重」;蓋中國的信仰危機、倫理失範、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文化匱乏迫使國人尋找身心安頓之所;蓋「祛魅」的「現代性」帶來的精神支離與價值虛無導致人們重新發現宗教生活的意義;蓋「聖誕節」作為巨大的商機和利潤而為廠家、商家所鼓譟與利用。種種原因使得「耶教」成為部分國人的可能與選擇,使得「聖誕節」成為國人無法躲避的文化景觀。職是之故,我們無意攻訐「耶教」和指責中國耶教徒過「聖誕節」。相反,值此「聖誕節」來臨之際,我們願意祝福那些真誠的和愛國的中國耶教徒愉快地度過屬於自己的節日。

但是,我們注意到,大部分國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聖經」、「聖誕節」等只對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聖意味的稱謂,甚至渾然不覺地加入到「聖誕狂歡」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兒園、中小學校,教師為孩子們集體過「聖誕節」、樹「聖誕樹」、發「聖誕禮物」、做「聖誕賀卡」,更是無形中把一種外來文化與異質宗教人為種植在毫無文化鑑別與宗教選擇能力的孩子們的心靈之中。我們認為,這是國人的一種文化集體無意識,即在對「耶教」沒有任何價值認同與宗教歸屬的情況下,就隨「耶教」之波,逐「耶誕」之流,無意中為「耶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泛濫推波助瀾,為中國的「耶教化」營造了文化氛圍,做了「傳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亦即經過百餘年來國人對自家歷史文化傳統系統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顛覆之後,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已經呈建制性退場和整體性崩潰,導致中國缺少主幹性的價值信仰和文化形態,進而導致中國現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亂化,從而為「西風勁吹」和「諸神亂舞」打開了方便之門。換而言之,「耶教」在中國泛濫並不是因為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也不是因為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不能為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撐,而是因為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亦即中國缺乏或沒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貫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與信仰。我們不擬苛責國人在文化上的集體無意識,但我們呼籲國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中國人的生命世界和意義世界。

歷史和現實還告訴我們,「耶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泛濫,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化問題和宗教問題,同時也是西洋國家「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與擴張。這一點,即使西洋國家內部的歐洲國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聖誕節」的問題,呼籲過具有歐洲特色的「聖誕節」。我們認為,有必要從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國的「耶教」問題,從建設中國「軟主權」、「軟力量」、「軟邊界」的角度重視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積極引導國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警惕和防範中國的進一步「耶教化」。

如何慎對「聖誕節」?如何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如何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不揣愚陋,臚列如下幾條呼籲和建議以供國人參考:

第一,不信奉「耶教」者,效法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和現今港台地區的做法,把只對耶教徒而言才具有神聖意味的「基督」、「基督教」、「聖經」、「聖誕節」、「聖誕樹」等改稱為不帶感情色彩和崇拜意味的「耶穌」、「耶教」、「耶經」、「耶誕節」、「耶誕樹」等;不以任何形式有意無意地過「聖誕節」,不發送與「聖誕節」有關的短訊、郵件、賀卡、禮物;不舉行與「聖誕節」有關的聯歡、舞會等活動;不去「耶教教堂」祈禱禮拜,等等。

第二,有關部門應該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許的範圍內,重新審視和合理規範目前在商場、飯店、賓館、網絡、報刊、電視、電台、學校等部門和行業日漸流行的「耶誕狂潮」。尤其是,我們認為,大中小學及幼兒園內的學生無意識、趕時髦地集體過「聖誕節」,甚至是老師組織孩子們過「聖誕節」,已經違背了宗教不得「防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憲法原則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教育法原則,因而亟需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和嚴加規範。

第三,對「聖誕節」流行起重要推波助瀾作用的廠家和商家,應充分挖掘中國諸多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巨大商機,積極營造傳統節日文化氛圍,合理創新傳統節日活動形式。同時,不必因西洋有個「聖誕節」,中國就必須以孔子誕辰為中國「聖誕節」與之抗衡,但可以考慮將孔誕作為中國教師節,並儘可能使其變得既有神聖肅穆的節日氛圍又有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這將有可能成為校園內和年輕人有效化解「耶誕節」影響的一個重要舉措。

第四,反思對宗教問題的傳統認識誤區,從正面意義上理解宗教的價值與功能,承認人的終極性關懷、超越性追求和團體生活、過宗教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內在願望與合理訴求。因此既需要尊重中國的耶教徒等洋教教徒的宗教信仰,更需要合理挖掘佛教、道教等中國本土宗教的作用,尤其是需要充分發揮在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佔據主幹地位的儒學的宗教性社會功能,高度重視目前民間社會重建儒教的呼聲與努力,積極推動儒教的重建與復興。

第五,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優」的文化偏見,改變「以今非古」和「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態,對中國文化持以「了解之同情」與「溫情和敬意」的立場,回歸傳統,承續斯文,創新與發展、恢弘與光大中國文化,樹立中國人的自尊心和中國文化的自信心,重建中國人的信仰體系和意義世界。這將是一個綜合性、長期性、艱巨性的文化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與全方位的積極參與。每個有著擔當意識的中國人,都應自覺肩負起這一神聖的文化使命。

無論如何,問題關鍵在於國人是否能幡然醒悟,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文化集體無意識,是否有了走出此種文化集體無意識的自覺和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決心和勇氣、責任和使命。我們以為,中國人,應該而且必須朝此一方向努力!奮進!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只代表署名者個人而不代表署名者所在學校的觀點。

簽名(依姓氏筆畫排序)

劉冰雪(中國政法大學)
朱鋒剛(復旦大學)
張連文(清華大學)
楊名(中國人民大學)
陳喬見(武漢大學)
周鋒利(北京大學)
孟欣(中國科學院)
孟志國(南開大學)
范碧鴻(中山大學)
趙瑞奇(北京師範大學)

起草及發起人

王達三

注釋一:本書由中國儒教網(http://www.zgrj.cn)、孔子二〇〇〇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儒學聯合論壇(http://www.yuandao.com)聯合統一發布。
注釋二:本倡導活動由中國儒教網、孔子2000網、儒學聯合論壇發起和組織,并統一負責對外進行答辯。聯繫方式:chinarujiao@163.comrujiayoubao@126.com

丙 戌 年 己 亥 月 辛 巳 日
西元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beebeechan
2021/12/29 11:06 
本帖最後由 beebeechan 於 2021/12/29 11:17 編輯
第五,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優」的文化偏見,改變「以今非古」和「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態,對中國文化持以「了解之同情」與「溫情和敬意」的立場,回歸傳統,承續斯文,創新與發展、恢弘與光大中國文化,樹立中國人的自尊心和中國文化的自信心,重建中國人的信仰體系和意義世界。這將是一個綜合性、長期性、艱巨性的文化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與全方位的積極參與。每個有著擔當意識的中國人,都應自覺肩負起這一神聖的文化使命。

抽刀斷水 發表於 2021/12/29 10:12


奇怪是這班有識博士, 不聯署叫國人, 他們老婆, 小三。。。。不要買LV, Hermes, Celine包包,
土豪不要駕歐洲名車, 不要用apple, 用小米, 華為
現在內地人也熱過情人節

博士們為甚麼又不針對一下?
(莫非是.......國家下命令要博士發些言論....?)
抽刀斷水
2021/12/29 11:15 
對「十位博士生聯署《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評點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究竟是一個自然的文化交流過程還是一種有組織的文化侵略謀劃?兩種觀點一直針鋒相對,並且都能列舉大堆事實和經驗支持論證。

不久前到山東青州,漂亮的益都中心醫院就是在1882年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武成獻博士開設的青州廣德醫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同樣在青州的英國傳教士庫壽齡在那裏留下的卻是盜賣甲骨的惡名;至於直接導致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巨野教案發生在山東更是眾所周知。

就我個人來說,耳中嗡嗡作響揮之不去的是馬漢在《海權論》發出的「基督教文明的重任就是將中國、印度和日本的文明納入自己的胸懷並融進自身的理念之中」的宣言,以及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的強化和升級。

但是,對於聖誕節的論述似乎還不能就此簡單直接的過渡延伸。這不僅因為時移世異國際關係結構發生了變化,也因為聖誕節與基督教並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對於大多數在小康道路上的白領藍領或其他尋常百姓或忙碌而枯燥,或平凡而平淡,本就懷有將時光細加雕刻以儘可能豐富的姿彩聲色遣此有生之涯的衝動:電遊玩膩了、麻將搓累了,把聖誕節信手拈來給心情一個放鬆的理由,何樂不為?又有何不妥?至於耶酥是誰?聖誕老人是誰?如果不是完全不在乎至少也並沒太當一回事。

應該看到,這不僅是一個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生活權利,它後面還有一股樸素而自信、有力而健康的生命之流綿綿涌動!

那麼,十博士說的「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文化主體性」是不是就純屬無的放矢小題大做杞人憂天呢?答曰不然,因為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

雖然聖誕節雖不等於基督教,但二者之間的關聯卻是不言而喻的,由過聖誕節到信基督教的假戲真做在現實中屢見不鮮。進一步就應該看到,宗教不只是個人身心安頓的問題。當某一宗教的信眾數目遞增到一定數值的時候,它就具有了超溢出個人性之外的意義,而衍生出社會、政治和文化諸問題。

「駱駝是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的」這個警語用在這裏或許不是十分準確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啟發意義。例如因強烈的現實性和實踐性而成為當代政治哲學中心議題的文化認同,就與宗教密切相關。

事實上,從馬漢到亨廷頓的基督教擴張戰略並沒因時代變遷而歸於歇絕,約瑟夫-奈的「soft power」概念更將其賦予了戰術的色彩。如果早期傳教士在中國「每一個山頭和每一個山谷中都設立起光輝的十字架」的美夢成真,這些戰略家肯定比那些傳教士更開心。

任何的節日都不只是一個自然時間單位,而總是跟特定群體的生活方式、生活經驗勾連在一起。而生活方式、生活經驗又總是積澱凝聚著某種記憶某種價值,作為該群體之意義保證、認同維持和歷史綿延的基礎與目標。

什麼是中國人?就是中秋團圓、除夕守歲、清明節掃墓!套用柏林的話說,丟失了這些節日也就是失去了保護人們的民族性存在、民族性精神、民族性習慣、民族性記憶和忠誠的盾牌。斯節斯教如火如荼對於這些節日究竟是一種補充還是一種消解替代?

在聖誕鈴聲中是不是也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漸漸地「只把杭州作汴州」呢?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如果承認對於神聖性的需要形成了一個精神產品的市場,如果聖誕節可以理解成基督教的產品,那麼我們憑什麼進入並展開競爭?這才是更加根本的關鍵所在。

毫無疑問,《看法》談的表面是聖誕節,實際是基督教。所以它涉及的本質上仍然是我們民族和我們文化自身的問題。我從公民宗教角度討論儒教的復興,實際就包含激活祠堂孔廟書院、激活傳統節日中的思想情感與信仰,使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有機性得到恢復和提升的用意。

文化的生長是自下而上由內而外的,只要自己的生命順暢日子紅火了,文化自然就會流光溢彩。但我們似乎尚沒意識到我們目前尚處於文化的空心狀態――這是我們工作的真實起點。如果對此有了足夠清醒的認識,相信十位博士對聖誕節的拿捏分析會更加細緻到位,對問題的應對解決也會更加平和成熟。《論語》有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來源:新快報
作者:陳明(《原道》主編、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十博士生」的「文化本能」與「聖誕節」的商業化

「十博士生」關於抵制「聖誕節」的「共同看法」已在公共領域激起關注和爭論。筆者對此持支持態度。但觀察角度不同。

對於既不需要用基督教文化的「時尚」來點綴或包裝自身也不需要加入「消費者狂歡」獲得快感,而只是冷冷地注視著這些表演的我輩來說,每年的「聖誕節」都是一次令人不勝其煩的騷擾。土法推銷的「聖誕禮物」讓人啼笑皆非。網絡也沒有淨土,打開郵箱,居然堆滿了所謂「聖誕賀卡」。

這一時刻,一個不願以「他人之自我」作為「自我認同」之對象的人即使心靈不那麼敏感,恐怕也會知道什麼叫「文化焦慮」和在價值排序上較高的「文化」的巨大殺傷力。由此判斷,「十博士生」們的反應甚至都可能是僅僅基於「文化本能」。

筆者太清楚這些玩意與商業的聯姻,或者說是商業基於自身利益與具有「價值指令」的文化抱在一起舞蹈的事實。因此,罵幾聲無濟於事,因為它在利用商業的同時,也需要使它自身對於商業有利用價值,而這背後就是「消費者」「想像性身份獲得」的心理期待。這種「結盟」瓦解的一個條件是這樣的「文化」一錢不值,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快感。

不得不說「十博士生」以「名校博士生」這一在社會價值排序上較高的身份符號切入公共領域,與「聖誕節」的狂歡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暴露出現代社會的一個秘密:只有在社會價值排序上較高的東西才更能「在場」(不管由此引來的是捧還是罵)和誘惑大眾的「想像性獲得」衝動。

這意味著在「聖誕節」狂歡中完全不是基督教文化在單打獨鬥,對它的抵抗極易被納入抵抗商業法則的可怕結構中。因此我們倒不如來看它們是如何在一起跳「現代舞」的。

英國學者湯普森在《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一書中無奈地哀嘆:文化已傳媒化了。不錯,我們活在一個傳媒的世界。或者說,那個在哲學視野里不過是現象世界的世界已經被傳媒所「編碼」。用波茲曼的話來說,這也就意味著,你不在傳媒存在,你也就不存在。

文化當然在劫難逃。現代技術規則已根本性地改變了文化的傳輸和接受形式。但很顯然無論是傳輸還是接受,無論是「編碼」還是「解碼」,都需要商業這一中介,因為現代人與古人不一樣,從骨子裏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消費者」,不過是被消費意識形態俘獲的角色。如果說古人對於文化的需要是基於「存在」,那麼現代人更多是基於「佔有」。因此文化也變成一種消費,文化商業化。

既然人在「文化需要」方面聽從的更多是「佔有」而非「存在」的指令,那就意味著,哪一種文化在一個對比結構中更能使人在心理競爭中找到快感(哪怕是意淫),它就具有更多的消費價值,也就會受到商業的「青睞」。從而,它也就越能製成可供消費的商品,詭秘地微笑著以看不見的價值指令滲透進大眾的精神世界。商家吐著唾沫數鈔票,「文化」悄然控制人的心靈。真是皆大歡喜。

看起來商業並不考慮「文化」的價值指令,它似乎要對一切進行「祛魅」。因此,哪怕「聖誕節」多麼具有宗教色彩,在現代社會,它也要把它變成一種消費,變成一個非基督教徒都可參與的消費狂歡。

一種幻覺就這樣出現:當市場上叫賣著「聖誕禮物」、「聖誕老人」像生意人一樣地朝消費者微笑、「平安夜」里人們作樂爆笑時……這個「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日還是一次商業狂歡?能把它們截然分開麼?僅就形式而言,在傳播基督教文化方面,傳教士們又如何來和商業相比呢?

中國的一些非基督徒熱衷於過「聖誕節」,背後不過是對「時尚」的屈從,因為這種「時尚」本身在社會價值排序上位於較高位置。也就是說,在一個對比結構中,比之中國傳統文化,由於西方基督教文化背後有強大的政治、經濟等物質力量支撐,通過對它的消費所獲得的「想像性身份」更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在社會價值排序上相對還處於較高位置,更能收穫「價值感」。

這當然更多是一種意淫,但這恰恰是一個被「文化殖民」的群體的存在特徵,這種意淫通過群體性狂歡的確證將不會被意識到。很難想像,他們會去過非洲那些窮國的節日。

見錢眼開的商業註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聖誕節」如此,春節如此。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指責它毫無意義,而只能想辦法利用它。但想利用它,自身又必須具有為它所利用的價值。如果所有的非基督徒都抵制「聖誕節」,恐怕它才不會幹那種虧血本的傻事。

因此關健還是在於「消費者」和「文化」。怎麼辦,還是那句老話,提煉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讓中國人覺得過傳統節日更能找到「價值感」(就不說「自我認同」這類東西了)。

事實的殘酷在於,在現代性條件下,文化根本不可能單打獨鬥,而「中國文化主體性」沉淪與政治、經濟、人權等領域的沉淪密切相關――它們的沉淪遮蔽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奪目光輝。因此復興傳統文化,固然要大力弘揚和創造,但的確不僅僅是「文化」的事。

作者:石勇(著名評論家)

我為什麼要支持十博士抵制基督教「聖誕節」

由北大、清華等十個名牌大學的博士生聯合署名的一份《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倡議書,經由三個儒家網站聯合公佈後,猶如投下一顆重磅炸*彈,引起了網絡的熱烈討論,這註定要使今年的西方「聖誕節」在中國顯得不同尋常。

西方「聖誕節」在中國,過,還是不過?已經成為一個問題。本來,具有濃重基督教背景的「聖誕節」,原本是基督教信徒的宗教節日,後來逐漸演變為以基督教價值觀為主導的西方社會的重大節日。

「聖誕節」問題的產生,時來已久。在西方大國崛起的殖民地時代,有所謂「聖經(基督教)伴著軍艦走」之說,即是指基督教伴隨西方列強武力的全球擴張而傳播。而在今天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基督教又伴隨資本的全球擴張而大肆傳播。基督教對非基督教地區的這種強勢侵入,不僅引發了西方文化體內部的衝突,也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安全尤其是文化安全面臨嚴重挑戰。

基督教「聖誕節」的「全球化」,已經不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問題(其實,宗教信仰從來就沒有也不可能完全自由,基督教發展史和當前世界各國的宗教政策就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而是一個「文明的衝突」問題,其實質是隱藏在「文明的衝突」背後的民族國家利益的衝突。正是基於此,西方與中國的衝突之一就是基督教文化與儒家文化的衝突。

從倡議書可以看出,十博士並不反對宗教信仰自由,也不反對基督教和中國的基督徒過「耶誕節」,而是憂心忡忡中國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准耶教國家」,故而呼籲國人慎對「耶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這種態度和觀點在下非常贊同。對外來文化的入侵保持警惕,奮起捍衛本族文化,這是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中的青年人和知識分子的應有之義,是值得大大讚揚之舉。

在今天的中國,那些依然持有「全盤西化」的人熱烈歡呼中國基督教化,認為只有所有的中國人都變成了基督徒,中國人就會「得救」,中國才有「希望」。不得不說,這種觀點如果不是天真幼稚,就是別有用心。

眾所周知,許多信仰了基督教的亞非拉國家,依然處於落後貧窮狀態。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和信仰天主教的法國,在自身主導性的信仰價值體系受到威脅的時候,就理直氣壯地對英美基督新教的入侵說「不」(為什麼中國就必須笑臉相應?)。

即使在今天,美國的戰略家亨廷頓就憂心美國出現了國家認同危機,認為宗教是與文化同樣重要,甚至比文化更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亨廷頓認為,美國認同的核心,就是所謂的盎格魯新教文化,主要包括基督教,新教價值觀和工作倫理,英語,英國法制傳統,有限政府,相當程度的歐洲藝術、文學和哲學遺產,再加上自由、平等、個性至上、代表制政府和私產神聖等典型美國信條。

由此可見,宗教,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信仰問題,而是與政治密不可分,古今中外,莫不如是――遠的不說,上個世紀80年代,天主教教宗保羅二世在波蘭推動的「天主教革命」,促進了整個蘇東地區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巨變,為瓦解蘇東社會主義陣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在今年發生的美國總統布殊接見中國基督教家庭教會代表事件(簡直是醜聞),難道都僅僅是個宗教事件嗎?

我相信很多中國人過西方「聖誕節」,的確是無意識的,沒有宗教信仰因素。但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會逐漸瓦解我們對外來文化的心理防備,就象在逐漸加熱的水鍋中的青蛙一樣,被不知不覺地燙死。

所幸的是,在這個西風勁吹、功利瀰漫的時代,十位青年學子能挺身而出大聲疾呼,有見識有擔當,令人欽佩,應該支持。

作者:杜吹劍(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

是要慎對「聖誕節」

2006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十所著名高校的十位博士生聯名發出了一份《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的倡議書,呼籲公眾要「慎對耶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事件,而且,由此引發的爭論,一直持續至今。

不過,十位青年博士的呼籲,並沒有阻擋西方「聖誕節」在中國愈來愈熱之勢。中國人對西方「聖誕節」,過,還是不過?已經成為一個問題。

每到年底,尤其冬至之後,中國許多城市的商場、店鋪、娛樂場所甚至學校、幼兒園都會出現形形色色的聖誕節標識,儼然呈現一派基督教的風情。

雖然有些學者認為這不過是商家促銷和民眾跟風的情形,與宗教信仰並不相干,但是宗教文化在商業活動和娛樂項目的裹挾下順利進入人們的頭腦,甚至轉化為集體無意識,只待時機成熟,就會衍生更多的基督信徒。

當前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世俗化傾向。民眾的欲求成為潛力無限的市場。如何激發、捕捉和掌控民眾的欲求,業已成為眾多商家和宗教團體竭力完成的任務。在一些基督教神學家的觀念中,世俗化意味著世俗領域日漸擴大,宗教領域不斷縮小,由此誘發一系列的宗教信仰形式的變化。

世俗情慾得到了全面釋放,內心快樂替代了虔敬苦行,自守讓位於自我實現,神權政治喪失了原先的庇護所,生活方式朝著更加符合人性的方向推進。

一部分基督教神學家審時度勢,制定合乎實際的牧靈方案,抓住一切機會,鼓動基督徒化整為零,改變話語體系,融入大眾生活,滲透到各種社會行動之中,以各個擊破的方式追求信徒數量的增長,最終扭轉世俗化的局面。

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耳熟能詳的「聖誕節」、「聖誕夜」或「平安夜」都是耶穌以後的人們構想出來的慶祝日。人們習慣於將12月25日設定為耶穌誕辰,將12月24日稱為「聖誕夜」或「平安夜」,有些人藉此機會縱情狂歡、徹夜不眠,行為舉止與新舊約全書的教訓大相逕庭。

經過許多神學家的考證,目前通行的福音書中並不曾記載耶穌降出生的具體時日,也沒有諸如「聖誕節」這一詞語,即便追溯到公元一世紀、二世紀,也未能看到有關慶祝耶穌誕辰的記載。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基督徒表明身份的圖案不是十字架,而是一條魚,即所謂「耶穌魚」。語言學家研究發現,希臘語中的「魚」這個單詞正好是由「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救世主」這個五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這五個單詞則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詞彙。

經歷了長期迫害,基督徒最終贏得了政治領域的支配地位。公元325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召開基督教主教會議,制定了一系組織規則,為此後羅馬帝國皇帝得以通過主教等神職人員干預教會事務大開方便之門。

公元392年,基督教躋身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自此以後「聖誕節」逐漸成為盛大節日,大凡羅馬帝國境內的臣民,無論其是否為基督徒,都熱烈慶祝,繼繼繩繩,愈演愈烈,最終形成當今世界習以為常的世俗化的節日。

但是,在一些虔敬的基督徒看來,新舊約全書既無記載,而「聖誕節」的某些活動庸俗下流,必須加以拒斥。

時過境遷,歐風美雨憑藉現代文明的巨大力量,在世俗化浪潮中激流勇進,將基督教傳播到世界的許多角落。古老的華夏文明也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套極具擴張能力的一神論信仰體系。二者經歷了相當長的磨合,仍舊無法實現兼容。

例如,儒家經典中「上帝」能否作為基督教「創造主」的對譯名詞?基督教「救世主」能否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聖」?相應的,後世設定的耶穌誕辰能否被稱為「聖誕節」?

然而,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從學理層面來看,漢語世界的基督教自身存在許多尷尬。當一部分普通信徒遠離祖國、深入歐美世界時,就會發現自己理解的基督教與當地教會的解釋方枘圓鑿,無法成功兼容,久而久之,要麼徹底放棄自己的成見,重新開始接收教導;要麼在痛苦中掙扎,最終無力自拔。

這就像史景遷《胡若望的疑問》給世人敲響的警鐘。生活在底層社會的普通信眾,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對外來宗教缺乏深入了解,勢必盲信盲從,以「罪人」自居,尋求團契生活的歸屬感,不問青紅皂白,不管地崩天塌,在惶恐不安中度日。

目前,一些打著基督教幌子的地下宗教甚至邪教,例如呼喊派、門徒會、東方閃電、三班僕人派等組織,也在積極推動「耶誕節」的普及工作。它們有意曲解《啟示錄》中的「大紅龍」,糾集信徒,伺機妄為,給國家、民族和社會造成巨大災難。

相關研究表明,許多打著基督教旗號的地下宗教和邪教都與境外反華勢力勾結。它們的用意十分明確——藉助宗教力量的滲透,進而贏得文化領域的支配權,進而奪取政治層面的主動權。它們通過符號、標誌人物和儀式來吸引公眾眼球,以心理暗示作為主要途徑,製造一批又一批的盲信盲從者,讓這些人成為自己的開路先鋒。摸底鋪路,伺機而動。

人類社會充滿了倒錯。原本是羅馬帝國設想的節慶,今天居然能夠在中國這樣人數最多、歷史文化燦爛的國度泛濫,以至於許多跟風的人忘卻本民族的節日,推波助瀾。

其實,基督教只不過是一個幌子,十字架、「聖誕節」只不過是符號和儀式,那個白須飄飄、體型肥碩的「聖誕老人」尼古拉只不過是逗孩子們開心的聖米爾主教……這些元素都被巧妙地改造文化殖民主義的華麗包裝,鋪天蓋地,席捲中華。

外來節日,好有噱頭!人們逐漸忘記耶誕節在西方社會的價值內涵。那些並無基督教信仰的本土民眾把它等同於縱情狂歡、商家打折、情侶約會等活動,熙熙攘攘,歡快無比。喧鬧浮華的背後搖曳著文化消費主義的魅影。

就目前的情勢而言,許多城市盛行的「聖誕節」不過是消費、娛樂的另類寫照。為數眾多的非基督徒扎堆兒,湊熱鬧,不過是為了圖個樂子。畢竟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許多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一種文化基因,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外來文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洪流中,文明的衝突此起彼伏。中華民族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悄然進行。國家主權、中華民族和教化傳統構成了「國」、「種」和「教」,舉國上下戮力協作從總體上保障三者的安全,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同心」。反之,將會罹患「失心瘋」,成為民族國家的罪人。

《易》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我們必須在內心深處確立民族文化本位,激發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杜絕崇洋媚外,自覺抵制商品拜物教的衝擊,自尊自信,群策群力,促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基督教並不可怕。從大秦景教、也里可溫到耶穌會,再到福音派,基督教力量一直在試探進入中國。困惑的癥結在於基督教如何穩妥地實現本土化?這恐怕不是一兩代人能夠回答的。

《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尊重多元文化,以寬廣的胸懷博採眾長,促進自身發展。同時,我們必須堅守本民族文化的優先性,在繼承中創新,在開放中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劉百淞(蘇州大學哲學博士)
來源:儒家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eogqo4.html
抽刀斷水
2021/12/29 11:36 
一週新聞聚焦:十博士生倡議抵制聖誕節 再掀民族主義浪潮
| 2006-12-24 15:46:44 | 施英

12月18日,也就是離聖誕節還有一個星期,中國十所著名高等院校的十名博士生聯名發出呼籲:《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這十所高等院校和十位博士研究生分別為:南京大學劉聰(後退出簽名),中國政法大學劉冰雪,清華大學張連文,中國人民大學楊名,武漢大學陳喬見,北京大學周鋒利,中國科學院孟欣,南開大學孟志國,中山大學范碧鴻,北京師範大學趙瑞奇。

呼籲發出後,網民潮水般帖子鋪天蓋地,紛紛對「十博士生」的呼籲發表評論,緊接著,海內外媒體也開始關注、跟進。就中國人過聖誕節問題,民族主義浪潮又洶涌捲來。不過,在我看來,儘管狹隘的民族主義依然佔有輿論市場很大份額,但「中國人可以說『不』」的年代已經過去,理性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大國崛起》引發的輿論潮就是證明。

新民網統計,截止12月22日上午九點,超過十二萬六千名網友參加了各入口網站組織的調查,調查顯示超過60%的網友(約七萬六千名)支援抵制聖誕節的倡議,僅25%的網友(約三萬兩千名)明確反對抵制。

我個人認為,對於聖誕節不應該抵制。中西文化應該交流,對文化的接受讓人民自己來判斷。春節是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日,西方人並不接受,但在東亞、東南亞許多國家都長期接受春節;聖誕節來自西方,基督教色彩固然濃厚,但過聖誕節的大多數中國人與宗教無關,更多的是喜歡聖誕節的自由氣氛和商業促銷。正如英國人統治香港100年,香港人年年過聖誕節,但信奉基督教的香港人還是佔少數。春節與聖誕節在香港都是盛大節日,有什麼關係,有什麼激烈的文化對抗?如果非要說一個事實,那就是:接受西方文化,接受聖誕節的社會是一個自由社會,反之則是一個專制社會。

「十博士生」的呼籲顯然是利用中國國內民族主義輿論市場所作的一種極端民族主義自我炒作。我相信,「十博士生」的炒作是一件好事,它再次引起中西文化的討論,衝擊每一個關注國家、民族命運的國人靈魂,再次讓世人看到極端民族主義的狹隘,也使人們同時關注基督教與憲政、自由、民主、人權之間的關係,更深入地瞭解這些從西方傳進中國的普世價值。

「一週新聞聚焦」將客觀展示網民和專家、學者對「十博士生」呼籲的反應。網民的評論來自新民網、新浪、凱迪、天涯、網易等不同網站的部分帖子和跟帖。

● 支援「十博士生」呼籲抵制聖誕節的網友評論

▲支援!把孔子誕辰定為教師節也贊同!我們中國有著傳統的古老文化,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我們要傳承和挖掘。

▲支援!!耶穌誕生跟我們有什麼關係!!!知道孔子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嗎?知道孟子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嗎?我們連自己的祖先都可以忽略,連自己的祖先都可以不去祭奠!卻跑到別人的「祭臺」上,三跪九叩!!恥辱啊!!

▲堅決支援中國傳統的節日,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文化,還叫什麼民族呢?我從不過什麼聖誕節。

▲聖誕節是耶和華的誕生之節,你們不信教的人過那門子節嗎!你們中國人把美國的屁眼都當成了香餑餑,實在是叫天下人可笑,要是你們無知那也好說,在有知的情況下,還這樣迷戀西方,真就是頭腦簡單的動物了,在西方人眼睛裡,中國那些迷戀西方文明的人和家狗沒有什麼分別,因為東方和西方本來就是兩個世界,你連自己的屁股還沒有擦乾淨幹什麼來貼我們西方人的臉啊!

▲我們國家自己都在拚命消滅自己的傳統文化,放著好好的中秋、端午、元宵這些傳統節日不放假,放什麼五一長假期。

▲向西方學習是件好事,今天的中國人應該具備開放心態,但一個開放的中國不應該是一個沒有傳統的中國。很多中國人都認為日本是一個沒有獨立創新能力的國家,它只知道引進別人的東西。但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在經歷了一段拚命引進西方制度和文化,改造傳統的階段后,立即發現,完全去掉傳統的日本是不可能強大的。我們中國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是一個傳統禮儀之邦,可是今天我們很難理直氣壯的說中國的儒家文化和精神比日本來得更濃厚,傳統文化和禮儀儲存得比日本更好。今天的中國,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沒有根基的國家,一個越來越唯洋是舉的國家。我想這十個博士的號召正是在對這一危機認知的背景下發出的。他們的根本目的不是出於憤青的衝動要反對西方文化,反對西方先進文明成果,他們只是希望以此喚起國人對中國正在失去根基的憂患意識。

雖然形式和切入點是否妥當尚值得商榷,但就這一號召的背景而言,我支援他們的行動。希望他們的行動,不是在中國造成保守思想的回潮,而是引起我們對傳統的重視,在結合中國傳統和現代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創造一個獨特的、先進的、能夠引以為世界各國敬仰的中國文化。果能如此,十位博士將功莫大焉!

▲拜託廣大國民,「聖誕節」是宗教節日,你們信教嗎?再說幾百年來所謂的基督教文明對中國的侵害還不夠慘痛嗎???醒來吧,同胞們,不要再盲目崇洋眉外,湊熱鬧了!!!!!

▲中國就有那麼多賤骨頭!!!看見他們戴著那鬼帽子,愚蠢,可笑,可悲。都是民族的敗類,漢奸,走狗,崇洋媚外的小丑。

▲本人絕不反對過洋節,只是這個「聖誕節」是天主的節日,它百年來,在中國作惡多端,是強盜國家的間諜幫兇,所以我們堅決反對它,至今這些強盜們賊心不死,還在想方設法削弱分裂我們的國家,梵蒂岡仍要在中國恢復它的強盜權利,你過他的節日實質上就是隻是它。

▲我從不過聖誕節……我們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那麼多自己的節日……為何過清明、端午、的時候沒這麼多人熱心?國家開放了,外來文化也必然會進來,但我們也不要忘了本,我們的根就是璀璨中華文明。

▲眼看聖誕節馬上要到了,很多有錢的中國人都忙裡忙外的準備過聖誕節.有些人花了好多錢,去買了聖誕老人,聖誕樹及各種各樣有趣的東西.但他們也不回頭想一想,自己花了那麼多錢卻幫助外國人過節日,這是為什麼?也不想想生活在祖國窮困山區的哪些同胞在過著什麼樣的日子,他們的日子窮困潦倒,就連自己國家的節日,也沒像有錢人那樣去過,他們心裡想的是有一天自己的日子能夠好起來,祖國大地在也沒有窮人.我是一名來自大西北窮困山區的普通人,現年17歲,我們那裡生活也不怎麼好,好多人都背井離鄉到外地去打工,我在16歲時也跟著鄉里人到外地打工,當我每次看到有錢的孩子在上學時我好羨慕.最討厭有錢人那神氣的樣子,他們簡直不把打工的當人看,我也只能忍氣吞聲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眼看聖誕節馬上要到了,好多有錢人都興致勃勃的歡聚一堂,而我們這些背井離鄉之人,只能在痛心的思念著家鄉的親人.中國人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去幫助外國人過節日,而不把錢拿出來捐獻給祖國大地上需要陽光和溫暖的人們.(祖國人民永遠一條心)

● 反對「十博士生」抵制聖誕節的網友評論

▲博士有什麼了不起?你不願過,不能要求人家也不能過。攻讀博士學位是從西洋引進的,你為什麼要讀博士呢?十博士聯名完全是想出風頭!!!

▲真是無知者無畏!居然還是什麼博士!照此一說,連元旦都不要過了。

▲中國這幾個都是什麼鳥博士?都是垃圾!不懂歷史!按他們這樣說要保持傳統文化,那大家都別學什麼西方文化知識了,還是回到原來,去學四書五經。中國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司法體系、醫療體系、教育體系、服裝、有哪個不是西化的結果?建議這些垃圾博士也別再讀什麼博士了,退學算了因為這也是西方的體系,還是改考秀才算了。

中國很多人就是垃圾,縱觀亞洲國家,總是被迫接受西方的的思想、文化和制度體系,所以總是落後於世界,反看日本,卻是積極的擁抱變化,主動接受西方的文化和制度體系,誰優誰劣一目瞭然。而日本反倒是儲存自己文化歷史最多的國家。

▲耶酥的誕生——來到我們這個慾海橫流,到處充滿爭鬥的世界,教化世人和平相處,奉獻愛心,為人類的文明和平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實在是人類的幸事,我們應該紀念這樣無私奉獻擁有愛心的人,他的高尚精神值得西方人紀念,也值得我們東方人學習。

▲署名「永不再來」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寫道:到底是與時俱進的年輕學者,其智慧遠超前輩,他們這一次不再拿自己的民族文化說事,而是把矛頭直接對準了外來戶:抵制聖誕文化。

看到這則訊息的時候,我正通過網路電話和一個約旦的華人朋友閑聊。我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對方一聲長長的嘆息:中國的學者,真是無聊到了極致了,就差看螞蟻上樹了吧?我苦笑無語。

首先請允許我提出自己的一點疑惑:博士們在發出這個倡議的時候為什麼非要表明自己的博士身份?是要顯擺自己的尊崇地位?還是要證明中國教育又生產出一堆極品垃圾?

你們是不是在向公眾傳遞著這麼一個資訊:你們是博士,掌握的知識比我們草根百姓要多,所以你們的倡議就要被社會重視,被百姓接納?但是別忘了,一個個戴著博士帽的變態者進行惡俗的文化炒作更加危險,更容易把原本就沒什麼主心骨的中國百姓引匯入一種偏執無序的草民情緒中去!更何況,誰又能保證那頂博士帽下面不是一堆稻草?

我們無可否認,在博士們的學術專業里,他們可能掌握了比大多數人更加豐富的知識,但在民俗觀念和生活方式中,我實在看不出一個博士和一個白癡有什麼區別,百姓平時吃的都是五穀雜糧,難道博士們是靠吃糞便長大的?

博士們頗有些洋洋得意的對百姓指指點點:你們很多人根本就不懂什麼是聖誕節!我笑的合不攏嘴:這真是小人得志,拿著自己的無恥去嘲笑別人的無知了!

我要聲明的一點是,我是中國傳統的堅定衛道士,癡迷於古老文明,熟讀四書五經,一直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深感驕傲和自豪。

我從來沒有慶祝過聖誕節,但是也從來不反對聖誕樹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紮根開花。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聖誕文化不屬於哪一個國家,也不屬於哪一個民族,而是世界第一宗教文化。其次,它不是西方文化,基督教起源於巴勒斯坦,如果非要追溯其歷史根源的話,它更應該是一種正宗的亞洲文化。再次,聖誕文化的普及是全球戰爭促進的世界一體化的結果,並不是學者們所謂的文化擴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好像是中國學者提出的口號,基督文化,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也好像都是經過中國專家的嘴巴在中國土地上發展繁衍的。那麼今天這群博士們跳出來到底想要幹什麼呢?是不是要證明只有中國民族文化才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其他文化全是垃圾?

▲什麼屁博士?迂腐,想出風頭吧?文化是無國界的,好的東西,使人積極向上的東西是全人類的財富。聖誕節,平安夜的主旨是叫人民愛好喜樂和平安,沒什麼不好!搞什麼啊~可笑!!!可悲!!!什麼博士啊?先學習做人吧~~~~~!

▲世界文化融洽是好事,要克服國人慣有的狹隘心理。聽說春節在美國巳有法律規定為節日。在小肚量的國人看來可能太不可思議了。有人說你不懂基督教過什麼聖誕,好像不理解屈原就不該吃棕子。其實順其自然開心就好。排外心理是境界低的自然反應,誰不知五一節、元旦是西方進口的,西醫.佛教.馬克思主義也是進口的。而基督教是源於亞洲,一千多年前在現以色列國土上由猶太人創立,進入西方併發揚光大,它主張檢討自己.扶貧救弱。扶貧人人應有愛心,但與過聖誕節沒關係,縮小貧富差距主要在於國家政策。

▲抵禦西方文化擴張,是本國皇家一貫的基本國策,從大明萬曆皇帝到大清雍正、咸豐、道光、慈禧,一直到本朝澤東大帝,一直奉行不悖。讓人納悶的是,就這麼一個皇帝老祖宗家法,居然被幾個所謂的博士生在2006年又重新撿起來呼籲。莫非這幾個人正是前朝皇家遺少,還在怨恨西方文化擴張,奪去了他們祖宗的皇位,還在夢想著張勳回來復辟,再重溫一回中國文化的皇恩浩蕩?

▲那個有種敢說我們不要西人的socialism了,我絕對回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還穿著西裝呢,還是PH.D.的,這些難道不是西人的嗎,笑死人了。

▲十博士的行動是對時局充分評估的結果。揣摩上意,意在投機。但投機也是需要一些本錢的,文人賣身多少要有一定的學術功底,法螺才吹的響,大旗才扯的圓。不然隨有博士名,也是嘍囉身。本次投機活動成功率極低,不看好。「洋涇浜加奴才相」(劉曉波文)到也貼切。從十博士對時局趨勢判斷看,他們也不傻。

▲立志就是那麼宏大、抽像、悠遠,充滿了強烈的歷史感和憂患意識,下筆全是大詞,通篇貫穿霸氣,張口國家,閉口文化,但就是沒有具體的人性、人情、人心,沒有個體生命的細節化感受,更無現代人的氣息,讀上去冰冷、僵硬,猶如把一個無生命的面具拋向公眾,還要擺出一副學識淵博、目光遠大、盛氣凌人的架勢 ——這不正是宣傳部門的後備人選嗎?我不憚以小人之心來懷疑這出鬧劇的策劃者,他們是否在尋找一條「終南捷徑」。

▲我喜歡過聖誕節,因為「聖誕樹很美,聖誕節的夜色很美,聖誕節的禮物很美,賣火柴的小女孩也很美。」

▲去年重慶聖誕夜的解放碑,被15萬狂歡市民包圍。漫天「飛雪」,「棍棒」狂舞,尖叫不斷,每平方米地板磚擠了五六人……聖誕鐘聲敲響的剎那,數以萬計的充氣棒和聖誕帽,被拋向解放碑上空。待到華燈點亮,狂歡人群沸騰了!街頭處處傳來充氣棒「乒乒乓乓」的敲打聲,不管認識與否,年輕人相互「棒打」追逐。「手無寸鐵」的丁小姐遭一陌生男子「棒」打祝福「聖誕快樂」后,輕輕回踹一腳,並機敏地說了一句:「你也快樂!」除了充氣棒,泡沫噴霧器「飛雪」也成了狂歡人群的另一「利器」。不論老少,手持「飛雪」的狂歡者瞄準他人一陣狂噴,頭髮和衣服上遍佈雪花,有人惟恐避之不及,有人則偏偏享受著難得的「人造雪世界」。……一位連續3年在狂歡夜值勤的民警稱,狂歡市民一年比一年多,狂歡方式一年比一年瘋。

▲那十博士真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使用的現行農曆,也是清朝初年,由西方傳教士湯若望用近代天文學成果主持制定!酸腐到了極點!百無一用是書生,難怪劉邦毛澤東等人極度討厭文人。中國的文人,歷來重經文輕理工。強烈呼籲政府嚴格控制哲學社會學經濟學之類的博士數量。理工農醫藝類的博士是多多益善!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的博士容易唬弄,而且是滋生買學位之類學術腐敗的最主要土壤!

▲十大博士的憂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抵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談哲學么?不是談中國人的古典哲學,那麼應該懂得有順其自然的說法,對於聖誕節,我想也應該如此吧。

聖誕節在中國已經不是什麼嚴肅的宗教節日,它的宗教意義已經被很大程度的淡化。不過,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卻已經藉著因商家炒作而紅火起來的聖誕節而四處播散著,即便並不是所有人甚至是大多數人不能準確說出博愛的含義,但是那歡樂熱鬧的氛圍已經是最好的傳教了。

如果說什麼東西被冷漠甚至遺忘了,那麼一定有它被冷漠和遺忘的緣由,如果它真的很重要,它也一定會再次被想起的。

▲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國人對聖誕節的熱情反映了中國人的民族文化特性,這特性有正面性,也有負面性。

正面性:它體現了中國人不排斥且易於接受對外來文化。在這方面最差的是伊斯蘭文化,如果伊斯蘭文化繼續保持它的強烈的排他性,那就是缺乏前途的。在這方面最開放的是日本,日本強大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吸收外來文化。中國的儒家文化具有保守性,但它中庸,歷史上對外來文化宗教都不反對,和平共處。

負面性:它體現了中國人缺乏日本人對外來文化認真學習的態度,因此接受是表面的形式的,甚至於是更喜好表面的形式的,喜歡不求甚解的跟風。對聖誕節關心的是以此為樂,而對基督教卻不甚了了。這同樣可以體現在對佛教的態度,中國人到處拜菩薩,為的是求福、求財、求壽,這于佛教的本義不知道差到哪裡去了。

● 專家、學者和報刊的評論

▲12月21日下午,新民網連線了抵制活動的發起人王達三,他表示將抵制「義無返顧、堅持到底」地進行到底。王達三稱署名文章已經「平衡、中和」了其他博士和朋友的意見,他在發給新民網的「活動說明」中發表了「真實」的個人看法,他認為「拒斥西方文化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必然命題和必要工作」。「國人自覺迴歸傳統,承接斯文,恢弘和光大孔孟之道,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確立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在國人心目中和日用中,以及在國家政制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和主位性,這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關鍵命題和基礎工作」。

與此同時,他還以個人名義發表文章《既要攻乎異端,更要立乎其大——關於「看法」的起草及其》。他說:「復興中國文化自是百年大計,絕非什麼「倡議」、「宣言」、「看法」之類的東西能所能解決。但是,值此中國文化主體性沉淪而國人陷入集體無意識之際,痛下一二時藥,勢使之然也。

作為《看法》的起草者,發起這個活動的初衷乃是基於自己一貫的文化立場,即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復興中國文化。由於堅持這種立場,自然會對包括耶教在內的西方文化在中國大行其道表示憂慮,並對之抱以審慎和警惕的態度。直接的原因是,去年「耶誕節」前夕,我曾粗略寫就《就「耶誕節」問題告國人書》發佈在網路上,遭到無數網友劈頭蓋臉的「板磚」,由此更加堅定了我就此問題作出進一步陳述和說明的決心——國人迷失,何其重也!

《看法》上雖然是借「耶誕節」談慎對和警惕「耶教」乃至「西洋文化」,但本身並沒有直接提出「拒斥耶教」的命題。實際上,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儒、耶不同路,特別是耶教一元論、主宰性、絕對化的「上帝觀」,使得「拒斥耶教」成為復興儒學、重建儒教的必然命題。這符合儒家的基本立場,即孔子所說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和孟子所說的「放淫辭邪說」。歷史上的先例是:宋明儒學將中國文化復歸正統和正位,和中唐時期韓愈等人的極力「闢佛」是有很大淵源的。孟子曾說:「能言拒楊墨者,聖人之徒也。」今天我們可以這樣說:「能言拒耶教者,聖人之徒也。」不僅要「拒斥耶教」,「天主教」以及近來在東三省有所活動的「東正教」,都應在拒斥之列。

「拒斥耶教」是儒家和儒教的一種外部性「判教」,是復興儒學、重建儒教的必然命題和必要工作,但不是關鍵命題和基礎工作。孟子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國人自覺迴歸傳統,承接斯文,恢弘和光大孔孟之道,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確立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在國人心目中和日用中,以及在國家政制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和主位性,這才是復興儒學、重建儒教關鍵命題和基礎工作。

而這一工作,雖然我抱有很大的信心,但即使樂觀地看,也是個上百年的事情,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扎扎實實的工作。曾子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其斯之謂乎!

▲首都師法大學副教授陳明在《新快報》上發文《我為什麼聲援「十位博士生聯署「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他說:十博士說的「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文化主體性」是不是就純屬無的放矢小題大做杞人憂天呢?答曰不然,因為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雖然聖誕節雖不等於基督教,但二者之間的關聯卻是不言而喻的,由過聖誕節到信基督教的假戲真做在現實中屢見不鮮。進一步就應該看到,宗教不只是個人身心安頓的問題。當某一宗教的信眾數目遞增到一定數值的時候,它就具有了超溢出個人性之外的意義,而衍生出社會、政治和文化諸問題。「駱駝是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的」這個警語用在這裡或許不是十分準確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啓發意義。例如因強烈的現實性和實踐性而成為當代政治哲學中心議題的文化認同,就與宗教密切相關。事實上,從馬漢到亨廷頓的基督教擴張戰略並沒因時代變遷而歸於歇絕,約瑟夫-奈的「soft power」概念更將其賦予了戰術的色彩。如果早期傳教士在中國「每一個山頭和每一個山谷中都設立起光輝的十字架」的美夢成真,這些戰略家肯定比那些傳教士更開心。

任何的節日都不只是一個自然時間單位,而總是跟特定群體的生活方式、生活經驗勾連在一起。而生活方式、生活經驗又總是積澱凝聚著某種記憶某種價值,作為該群體之意義保證、認同維持和歷史綿延的基礎與目標。什麼是中國人?就是中秋團圓、除夕守歲、清明節掃墓!套用柏林的話說,丟失了這些節日也就是失去了保護人們的民族性存在、民族性精神、民族性習慣、民族性記憶和忠誠的盾牌。斯節斯教如火如荼對於這些節日究竟是一種補充還是一種消解替代?在聖誕鈴聲中是不是也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漸漸地「只把杭州作汴州」呢?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如果承認對於神聖性的需要形成了一個精神產品的市場,如果聖誕節可以理解成基督教的產品,那麼我們憑什麼進入並展開競爭?這才是更加根本的關鍵所在。毫無疑問,《看法》談的表面是聖誕節,實際是基督教。所以它涉及的本質上仍然是我們民族和我們文化自身的問題。我從公民宗教角度討論儒教的復興,實際就包含啟用祠堂孔廟書院、啟用傳統節日中的思想情感與信仰,使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有機性得到恢復和提升的用意。

文化的生長是自下而上由內而外的,只要自己的生命順暢日子紅火了,文化自然就會流光溢彩。但我們似乎尚沒意識到我們目前尚處於文化的空心狀態――這是我們工作的真實起點。如果對此有了足夠清醒的認識,相信十位博士對聖誕節的拿捏分析會更加細緻到位,對問題的應對解決也會更加平和成熟。《論語》有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劉曉波博士發表評論:《洋涇浜加奴才相的十博士生呼籲》。文章列舉了網友們的不同觀點後說道:看看博士生們的詞彙:「集體無意識」、「價值信仰和文化形態」、「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主幹性」、「百餘年」、「建制性退場和整體性崩潰」、「精神支離與價值虛無」、「祛魅」、「荒漠化和混亂化」、 「軟主權」、「軟力量」、「軟邊界」、「國家安全」、「文化安全」……等等

真不愧為在名校就讀的博士生,立志就是那麼宏大、抽像、悠遠,充滿了強烈的歷史感和憂患意識,下筆全是大詞,通篇貫穿霸氣,張口國家,閉口文化,但就是沒有具體的人性、人情、人心,沒有個體生命的細節化感受,更無現代人的氣息,讀上去冰冷、僵硬,猶如把一個無生命的面具拋向公眾,還要擺出一副學識淵博、目光遠大、盛氣凌人的架勢。

究其實質,這樣的理由和詞彙,除了一股民族主義的戾氣之外,根本拿不出像樣的理由來為鄙視聖誕和仇恨西方正名,僅僅是為仇恨而仇恨。

更可笑的是,這些學人文的博士生,中文沒學好不說,西方文化也半生不熟,通篇都是不文不白、不中不洋的用詞和句子,倒是有點翻譯體的「後現代」味道,讀起來味同嚼蠟,讓人想起錢鍾書筆下那些賣弄「洋涇浜」的人物。

不僅是在語言上,這些博士生受西化的影響,而且其衣食住行也西化了。君不見,呼籲書參與者之一的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周鋒利,作秀也不選好行頭,穿著西裝接受採訪,痛斥以聖誕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這種言行背離,正是中國知識人的典型生存方式。在今天的中國城市裡,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越來越遠離傳統,特別是高喊「民族復興」的中共權貴和知識精英,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賺錢方式和消費方式,他們的家居用品和學術工具,早已「西化」到大多數生活細節,甚至細節化到內衣內褲。

最讓人哭笑不得是,十博士生,對西洋的「聖誕節」是怒目金剛,肅然民族主義鬥士,而對本國官權卻媚態十足,一臉「懇請聖諭」的奴才相。在官權無所不至的中國,他們還嫌獨裁衙門管得不夠,居然拿出法律原則來要求行政權力的干預。這麼點兒過聖誕的個人自由,竟讓他們憂心如焚,扯上憲法原則、國家安全、文化安全、民族大義、傳統存廢,非得懇請衙門出面。

由此可見,洋涇浜加奴才相,才是十博士生呼籲書的底色。

▲《自由時報》發表社評:「聖誕前夕來自中國的簡單事實」。社評指出,冬至過後,聖誕節即將到來。慶祝天主把聖子耶穌送到人間的這一節日,雖然來自西方,已經成為全球許多國家的公眾假日,在未能免俗的商業氣息中,聖誕節最基本的愛與和平,依舊是人類企盼的共同目標與價值。正因如此,聖誕前夕來自中國的訊息,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十位博士,發起抵制聖誕節活動,令人駭異之餘,也不得不對所謂和平崛起的中國社會,持以懷疑的眼光。

發起抵制聖誕節的中國博士,儘管強調基督徒及一般人可以「自由」過聖誕節,但在「大部分」中國人對聖誕文化一無所知的情況,加入聚眾狂歡行列,不啻「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顯現文化主體沉淪。因此,爲了對抗有如狂風驟雨的西方文化,他們主張抵制聖誕節活動。從本質上說,這些中國知識分子要其同胞慶祝聖誕節之前,先了解其宗教文化意義,且抨擊過度商業「營銷」,或有其用心;惟將世人早已超越宗教、普天同慶的節日,視同洪水猛獸,於此全球化的時代,卻凸顯其狹隘與欠缺包容。聖誕節,有如英國大文豪狄更斯所說:「我願衷心尊崇,全年如此。」其或不然,也有如美國諺語所稱,「聖誕節一年一度足矣!」無論如何,不容聖誕節,猶如不準人們稱呼聖誕,強要以「耶誕」代之,彷彿聖人只能有一,都徒見其小器。

事實上,不僅中國知識分子如此,其官方不容異己的程度就更為嚴重。就在本週四,美國國會就國際宗教自由舉行聽證會,美國政府即面臨極大壓力,要求對中國連續七年高居「嚴重迫害宗教自由黑名單」的事實採取制裁行動。中國自一九九九年以來,即名列美國國務院迫害宗教自由最惡名昭彰國家之列,它對天主教、基督教、回教、西藏佛教及法輪功等信徒的箝制及壓迫,甚至虐待致死,令人憤慨;有如美國資深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所指出,中國宗教自由紀錄令人「不忍卒睹」,其迫害宗教自由的情況且日益嚴重。如果同爲敵視宗教的共產國家越南最近都已從迫害宗教自由黑名單除名,自稱要和平崛起的中國,沒有道理不能尊重人民信仰自由。有容乃大,中國要成為大國,應該從包容和平且崇尚真善忍的法輪功等信眾做起;否則中國即令崛起,不僅「和諧社會」不易達成,亦無以獲得世人尊敬。

▲北京的憲政文化學者張祖樺說,中國社會的發展必然要經過一個「多元化」的階段。他說:「現在進行社會轉型,僅僅靠外來的東西還不夠。中國自己的傳統當中有些好東西。我特別提倡余英時先生的既主張自由民主人權、又主張吸納中國傳統好的東西。這些東西恰恰在五四以來,特別是49年以來被迫害殆盡。」

張祖樺說,中國好的傳統文化還是值得理解和支援的,但是如果像漢武帝那樣罷黜百家,獨尊儒家,把別人都說成是異端,要討伐、要排斥打擊,這對中國自身是非常有害的。

▲北京作家、獨立中文筆會副會長余杰不認同這十位博士生的觀點。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聖誕節已經成為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它的宗教的涵意並沒有突顯出來。它只是在商業和文化的意義上顯現出來。用一種不同種族、不同區域的文化價值的衝突上來看是非常不妥的。這恰恰說明中國人缺乏自信心。只有最自卑的人才會處於這種非常敏感的狀態。」

余杰說,世界上的文明是共通的,不存在完全孤立於外界的中國文明、西方文明或印度文明,它們千百年來都在互相交融之中。他說,中國的佛教也是從印度傳進來的,如果漢族要保持自己的純粹,也應該把佛教驅逐出去。

▲北京大學教授夏業良也說,(十博士生)這種觀點和現像並不新鮮,在中國這種要求抵制西方影響的號召已經由來以久。他說:「從五四胡適時期,當時他們一批先進思想把國外的思想引進,遭到保守派的攻擊,認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足以和任何世界優秀文化抗衡,而且是最優秀的,帶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

夏業良說,有些中國知識分子認為,中國在歷史上是個強大國家,只是近現代落後了。現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增長,地位變化了,尤其是現在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有些人的自豪感開始強烈顯現出來,認為中國並不比任何世界列強差,再給一點時間,中國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北大教授夏業良說,他們認為,對國外的東西,只要進行技術上的引進,而對思想、文化、意識形態方面的東西,他們希望能固守原來自己東西。夏業良說,這種思想上的盲目自大非常可怕和危險,他們沒有意識到,當今中國還存在制度性的問題,在中國發展中還存在重大障礙。

▲知名學者李文博士和知名社會學家李楯作客新浪與網友交談,他們的觀點如下:

主持人馬驤:您如何看待中國人過聖誕節,52.09%是反對,中國人過洋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認為贊同的是30.83%,無所謂的是17.08%,先問問兩位嘉賓的感受,是感覺意外還是正常?

李楯:我並不感到意外,其實這個事情引起這麼大的反響倒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有這麼一種主張,反對過聖誕節,自己不願意過聖誕節或者抵制聖誕節,提出這樣一種說法,我覺得都不奇怪,恰恰引起我們關注的是為什麼有這樣一種反響?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來支援這種反對,這背後是什麼?

我覺得,以我個人的觀點,在一個多元的社會中,什麼樣的聲音都可以有,而且不足為怪,那麼一個聲音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引起社會相當多人的關注;尤其是出現這樣一種反響,把它作為一種文化入侵來看待,提出要抵制它,為什麼在中國20多年來逐漸走向開放的過程中出現這種聲音?我覺得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也就是說我們在經濟上越來越走向開放,我們加入了WTO,我們的開放是有時間表的,我們已經快達到開放的終點了,但是我們的觀念適用不適用於一個開放的社會呢?我們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對應外界呢?我覺得這真的值得我們思考的事。

主持人馬驤:聽了李楯老師的說法,我們聽聽李文博士的想法,您的觀點是什麼?

李文:我有點兒驚奇,因為我覺得大部分是年輕人會上新浪網,因為年紀大的人做別的事情比較多。聖誕節是比較洋化的節日。年輕人會學外國的東西,年輕人上這個網的,我覺得應該會比較支援一些全盤西化,或者西方的物質文明或者精神文明的這種方式,所以我是覺得蠻驚奇的,會有52%的人反對。

李楯:你覺得表示這種狀態的人,他們會拒絕西方的物質生活?這裡面相當多的人會出國留學。

李文:我們看到周峰利的照片,他穿的西服、眼鏡也是西方,皮帶也是西方發明的,假如說他這麼希望中國文化多一點的話,麻煩他把這個衣服脫掉,換一個中國長袍。

假如你抵制西方的東西,他的意思是多點中國的文化出來的話,特別是知識分子、大學生,那你不要全盤西化,不要看美國大片,包括新浪這麼火的部落格,都是學習西方的。我是覺得,我覺得爸爸講的蠻好的,現在西方有著高度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從小馬戴的眼鏡到打仗用的武器都是西方來的。西方的東西越來越多了,有人意識里反對西方的,但是西方的東西越來越多,佔據著我們各個方面。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東西,我們城市規劃和發展的模式都是按照西方的路子來的;我們頭腦中的意識和觀念,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受到西方的影響的。現在的科技思想、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都是從西方來的我覺得並不是一個壞事情,等到我們全部超越了西方文明程度為止的時候,我們可以談民族的東西、中國的東西,現在我們否定全盤西化就是否定發展和進步。

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我也不喜歡聖誕節,因為在美國很商業化,包括在大陸,我覺得這位博士裡面講的,惟一我認同的是聖誕節太商業化,可是現在哪裡不商業化。

那麼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已經在主動走向開放,搞現代化的時候,我們怎麼樣能夠真正地繼續一種文化傳承,我這裡說的是繼續一種文化傳承,同時面對一個開放的世界。我們是不是能夠接受一種多元一體合而不同的格局,我們對另一種文化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我們這裡在抵制聖誕節,但我知道在國外有一些城市開始提出把中國的春節作為法定的節日。為什麼?考慮到那裡頭有一些華人移民到那裡,他們尊重這些人,哪怕在社會中是少部分,那麼如果在一個開放的社會我們抵制別人,別人去抵制我們,那這個社會是一種什麼局面呢?

我覺得我們確實要考慮一點我們的心態,我們抵制人家的時候,我們自己底氣不足,你真的有那種文化傳統嗎?有那種文化傳承嗎?就像剛才這位女士說的,她穿唐裝,唐裝完全是人造的假古董,我們已經失去文化傳承了,尤其是當進入上個世紀末聯合國開始提出人力技術工程,開始提出口頭傳授非物質文明遺產的時候,考慮正是這個問題,這個世界需不需要多元,需不需要豐富多彩,人類社會的豐富多彩,正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我們面對別種文化的時候我們自己底氣不足,我們缺少大眾的精神。

主持人馬驤:所以不自信造成了這種更強烈反對的態度是吧。

李楯:最起碼是原因之一。

李文:這個我同意,我覺得一個大國的公民就有大國的風範,一個國家聽不得別人的批評,說明自卑感作祟,第二心胸狹窄。我勸十位博士去國外走走,照你這樣的話,永遠會阻礙自己的進步,社會一定要進步一定要虛心接受不同的聲音,我們要做被瞧得起中國人。我是在國外出生和長大的美籍華人,為什麼穿唐裝,你所謂的唐裝是假古董,比如我今天穿的,在國外就是中國的標誌,為什麼要這樣子呢?我走在外面,雖然我是一個美國出生的中國人,我必須要把文化的唐裝穿在外面,或者穿個牛仔褲也可以,因為美國有很多不同文化,融在一個大的火鍋里,很多人很喜歡中國的新年,在國外的美國人都會喜歡新年到的時候馬上到唐人街跟中國同胞一起慶祝,這是好的事情。

可是我覺得西方來這邊做商業炒作,其實我覺得,我支援網友一個觀點,昨天晚上看的,我們五千年的美德,現在幾乎都沒有了。我覺得西方的一些文明精神,比如說為什麼會有聖誕節,不是買一千塊錢的套餐,是學習它的文明精神,聖誕是耶穌誕生那天,他們知不知道歷史在哪裡,還是拚命去商場花錢,歷史在哪裡?在國外是很有宗教信仰,不管基督教還是天主教,我們可以學一些國外的信仰的話,有一種寄託,有一種這種道德原則可以去學習。我覺得蠻好的。

▲署名「王偉」的作者在和訊部落格寫道:穿西裝抵制聖誕節的博士想幹什麼?筆者實在不明白在以陳獨秀、魯迅為代表的先輩掀起的啓蒙運動還有始無終的時刻,在封建思想遺毒沒有清理殆盡、現代思想還沒完全立足的現實下,這十位哲學或教育學博士發表聯合署名倡議書的真正動機是什麼。據他們自述,是試圖「喚醒國人、抵禦西方文化擴張」。衆所周知,眼下的官場腐敗,市場誠信喪失,各種潛規則橫行,人際關係冷漠……都與傳統文化滌盪不清關係莫大,也可以說,與西方的先進文化無法在我國立根有關。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喚醒國人,重建屬於中國現代社會的、與市場經濟相符合的現代文化,除了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文化,似乎別無二途。傳統的慣性之大,只要翻翻歷史,就可以知道,如,清末12大臣出國考察立憲,所獲頗豐,但在守舊派一句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呵斥下,一切皆付之東流。因此指望傳統文化內部反叛,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頗具反諷意味的一幕是,十博士之一,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周鋒利,穿著一身筆挺的西裝,以至於不少網友發出這樣的疑問:這位周博士為什麼不長袍馬褂來照相呢。在這裡,這位周博士很有點魯迅先生倡導的「拿來主義」風格。其實不然,這是一種實用主義。真正的拿來主義是一種理性思考的結果:要拿來的是不是對我有益。就拿聖誕節來說吧,其娛樂功能自是無須贅言的,其經濟效應呢,也是十分可觀的:眼下消費萎靡,國家領導人都深為憂慮,而聖誕節正大大刺激了消費,擴大了內需,這不是與國與民都十分有利的事嗎?

如果說哲學博士不懂經濟,自然可以原諒;學習哲學的目的,是爲了能夠讓絕大多數的人在日光之下能夠快樂地生活,相信這點博士們不會反對吧。只要看看聖誕節里高興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快樂的聖誕老人,甜蜜的情侶,熱情的商家,到處一片欣欣向榮,歡聲笑語,聖誕節簡直就是製造快樂和笑聲的天使,你們自己不願意快樂倒也罷了,為什麼還要抵制別人的快樂呢?真叫人懷疑讀書讀傻了,人格有缺陷。

上述都是極其簡單的道理。如果說十博士是真不明白,那自然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悲哀。但似乎不是如此。從報道中,筆者還是發現了蛛絲馬跡:王達山(倡議書起草人)反覆強調,當務之急是先向兒童大力普及傳統文化,將「讀經」納入學校教育,從國民觀念入手。說到讀經,再聯繫到倡導者的哲學博士身份,其司馬昭之心,就昭然若揭了:幌子是維護傳統文化的主體身份,實則是打自己的小算盤。民眾要是讀經了,自然需要教經人,長期以往被打倒的孔家店必將重新開張,那時候孔孟的徒子徒孫,必將又重新掌握文化大權,呼風喚雨了。此,不可不為國人警惕!

▲《蘋果日報》發表陶傑文章《要普天同慶的聖誕,不要「政治正確」的「耶誕」》:年年聖誕,歐美的左翼知識分子,懷一股白人的歷史罪疚感,總向這個普世同歡的節日,像中古時代天主教徒在密室中告解一樣,含淚而自我鞭撻。他們提倡所謂「政治正確」,認為歐美不應該強調「文化霸權」,不可以用「聖誕」來壟斷第三世界的「文化」,而應該改稱「冬節」。連天主教團體也染上這等「政治正確」神經質的潔癖,認為「聖誕老人」跟耶教精神無關,只為節日帶來消費的俗氣,誤導少年兒童,應該取締。西方的左翼知識分子盤踞學院,他們不盡量發掘自己的「文化原罪」而發表幾篇西方文明自我批判的論文,他們任教的社會系、文化研究系、傳理系就不會提供資金,學院就要關門。聖誕節獨步全球,普天同慶,包括北京和上海,聖誕節的喜慶氣氛愈來愈濃,……是自由市場強大的力量。

大陸十名博士生聯名發表宣言,……他們認為:商場酒店,擺放聖誕樹,員工戴起聖誕老人的小紅帽,電視電臺充斥各樣聖誕訊息,民間聚眾狂歡。表示「中國正逐漸演變成一個準耶教國家」,此一西洋的「軟力量」,在中國滲透擴張,必須阻撓截擊,「亟需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和嚴加規範」。

這十位「博士」,包括清華大學的中國民族「精英」顯示的這等「學術水平」,實在可喜可賀。這十大「狀元」,疾呼中國人「文化集體無意識」的蒼白,雖然後知後覺,卻不能算錯。但他們倒果為因,只知怪罪西方的所謂「文化滲透」,而不識反求諸己,質問造成中國的「文化集體無意識」的元兇,也就是他們在意識深層之中敬拜的「偉大導師」毛澤東先生。中國人的「文化集體無意識」的真空,是中國人自己一手造成,破壞倫理、摧毀文物、貪腐成風、拜金成狂,幸好有「改革開放」,雖然以消費主導,聖誕節日方始在中國民間催生了真正的歡欣與和諧。……這十個中國博士生說:「中國太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對西方文化並不瞭解,不懂聖誕節是甚麼意思,卻一味盲從。西方一些不好的東西學得很快,我們有義務讓普通老百姓瞭解。」在這十個「精英」的眼中,原來聖誕節屬於「不好的東西」之列,那麼蘇丹紅的鴨蛋、孔雀石綠的海產、大頭奶粉、賴昌星,應該算是中國製造的「好東西」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學術「精英」,其人生觀和世界觀原來是這個檔次,對於歐美和日本,對於印度和越南,都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訊息。

如果中國政府聽從這十位小寶貝的「諍言」,在大陸打壓聖誕節,配合歐美左翼知識分子的反聖誕潔癖,首先是打擊大陸的「內需市場」,沒有人慶祝聖誕,中國的雷鋒,不幸又取代不了耶穌基督,不成為中國青少年膜拜消費的對象,失業率必大幅攀升。歐美的聖誕樹和聖誕裝飾,多為中國製造,在左派的煽惑之下,西方慶祝聖誕的消費潮衰退,也會嚴重打擊中國的貿易出口。聖誕節慶,為中國民間帶來和諧,也為中國和世界帶來利潤,這十個博士生卻視之為仇寇,其居心何在,令人費解。……人間有情,因為世上有聖誕節,對於一個在冷酷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國度,聖誕節普世的偉大意義,當然永遠無法理解。毛澤東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卻無力建設一個博愛的新世界。聖誕節的香港燈火茂盛,一片輝煌,交通到處擠塞,雖然這是一堆繽紛的泡沫,但香港人有幸避過了一個仇恨而激進的時代,因此我們在這個地球村的安樂鄉,今夜擁抱而祝禱,……

▲鳳凰衛視著名評論員何亮亮在《華聞大直播》中引用新民網報道時認為「擁有五千年的中華博大文化因為一個聖誕節就處於弱勢地位,是荒誕的,事實上中華文化在歷史中不斷接受、包容其他文化,一味地抵制西方文化不僅沒有必要,也抵制不了。」

▲《南京晨報》發表肖風的文章《「抵制聖誕節」更像一次自我炒作》。文章說,說到根本,傳統節日式微,是邁向現代化的我們因過於追求經濟增量而忽視傳統文化的結果,解決這個問題,必然要否定之否定,在重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后,在法律保護、公共政策引導等層面,給傳統文化新的成長空間,以更時尚、鮮活的方式介入公眾生活。

如果無視這點,則無疑是在為我們自己的過失尋找「替罪羊」,不但無助於解決傳統文化保護這個問題,還可能為狹隘的排外情緒煽風點火。

看完近來熱播的《大國崛起》,我有一個強烈感受:大國的崛起除了經濟、軍事的崛起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外向開放的、善於汲取外來文化優點的大國文化心態。這體現在節日上,必然是多元化節日和諧共處,互通有無,而不是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緊張對立。這一點在那些國際化都市無不得到很好的印證。

▲「新共和雜誌」評論寫道:聖誕節已經成為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而崇尚這個節日的年輕人並沒有注意它的宗教涵意。它只是一種商業和文化的突現。用一種不同種族、不同區域的文化價值的衝突上來看待聖誕節是非常不妥的。這恰恰說明中國人缺乏自信心,自備是導致人對外國節日都感到敏感的原因。

世界上的文明是共通的,不存在完全孤立於外界的中國文明、西方文明或印度文明,它們千百年來都在互相交融之中。他說,中國的佛教也是從印度傳進來的,如果漢族要保持自己的純粹,也應該把佛教驅逐出去。

這種觀點和現象並不新鮮,在中國這種要求抵制西方影響的號召已經由來以久。從五四胡適時期,當時他們一批先進思想把國外的思想引進,遭到保守派的攻擊,認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足以和任何世界優秀文化抗衡,而且是最優秀的,帶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

有些中國知識分子認為,中國在歷史上是個強大國家,只是近現代落後了。現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增長,地位變化了,尤其是現在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有些人的自豪感開始強烈顯現出來,認為中國並不比任何世界列強差,再給一點時間,中國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他們認為,對國外的東西,只要進行技術上的引進,而對思想、文化、意識形態方面的東西,他們希望能固守原來自己東西。這種思想上的盲目自大非常可怕和危險,他們沒有意識到,當今中國還存在制度性的問題,在中國發展中還存在重大障礙。

▲署名「十年砍柴」的北京評論人士發表《對十博士生炮轟聖誕節仿連十條》:

1、不愧是在維護傳統文化,捍衛中華國粹,連署名也要湊滿十個,向\"十全大補\"、\"某某十景\"看齊。

2、洋節確實惑我中華億萬青年兒女,但洋貨還是蠻好用,這些博士,發這封公開信也用電腦和網際網路,何不純粹到底,用毛筆書露布張貼各通衢,是擔心盡職盡責的城管找麻煩否?

3、用天干地支來記時間顯得比用公曆的眾生更有學問,看看人家的國學功底!

4、他們忘了,改元后,採用陽曆而不用陰曆的是孫文,但孫文還用民國紀年,徹底用公元紀年則是新政權誕生,「百萬雄師過大江」之後的事情,原來共和國的創始人國學功底遠不如他們。

5、剛剛在網際網路泡沫中消失的、號稱要色誘孔子、自稱白居易後代的那位「國學妹妹」,應該向他們索要創意費用。

6、國學神童王孺童先生應該給他們事先培訓一番,這些人竟然穿西裝,即便《桃花扇》里侯方域等人的書生衣冠找不到,好歹弄一件王先生那樣的清末長衫。

7、十博士生所在大學應趁熱打鐵,召開\"抵制洋節衛我國粹\"研討會,如此他們導師的學術成果又可以添上幾項,而且明年為此可以增加科研經費。

8、教育部應開會表彰這些學子和他們的導師、所在學校,這是重視社科人文教育結出的豐碩成果。

9、然後,考慮先取消元旦長假,然後逐步取消公曆,恢復陰曆。

10、因為,公曆和聖誕節一樣,是紀念耶穌這個洋人的!

▲署名「五嶽散人」發表《是現代博士還是五經博士?》帖子,他說:就我目前看見的這封聯名信而言,滿眼都是舶來品的詞彙。估計也是沒辦法,用古文這幾位恐怕說不明白這個道理。用西方式的思考方式分析,然後得出諸如「文化侵略」這種洋名詞,倒也是頗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精髓。但是,請相信大家是理解他們的,要是用獨輪車可以把楊立偉發射到太空上去,這些博士肯定不會用什麼火箭。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這裡應該警惕的東西還真不少。比如我居住的這個地方就有個日本的餐廳,還有好幾個西餐的館子,甚至還有麥當勞啥的。要是說聖誕節都是文化侵略,日本壽司裡面的芥末包含著軍國主義的禍心也是題中應有之意,西餐的刀叉肯定是在閹割我們的筷子文化,麥當勞一定是用改變我們孩子味蕾的同時,改變著那顆中國心。

當然,博士們要是呼籲把這些東西也趕出中國我也沒啥意見,少吃點異國風味不會出什麼大事。我還可以不吃英國的魚、法國的乾酪、德國的巴伐立亞烤香腸等等,還可以不吃印度的咖喱、越南的米粉、俄國的罐燜牛肉……,然後我就是純粹的中國美食家了。然後我也就知道了歷史上所有與中國打過仗的國家的名字。

雖然這些五經博士這麼哼哼教導我們,還是讓我產生了一個不好的聯想。在我的想像中,這些博士們名正言順的坐在裝著美國人制造的晶片的計算機前,用日本人技術製造的顯示器看網上的資源,並用網際網路發泄自己的文化情懷。

每當我想到螢幕後面的居然是穿著紅肚兜、戴著西式博士帽的義和團,再想像一下他們在鍵盤上運指如飛的樣子,這情景總是讓我忍不住要笑出來。

●《南方都市報》高度關注「抵制聖誕節」的繞論,在23日、24日連發表五篇相關文章。

▲劉洪波(報刊評論員)《我倡議慎信儒教》:看看,「十博士倡議」不是廢話吧?說的是「慎過聖誕」、「文化自主」,提升到的高度是「國家主權」、「國家安全」,要達到的目的則是迴歸傳統,承續斯文,復興儒學。我看明白了,十博士倡議「慎過聖誕」,呼叫「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概念,以「挺立文化自主性」暗渡陳倉,是要以儒教傳播為使命,又希望借國家之力清除有礙於儒教發達的「集體無意識」。

十博士倡儒教,卻通篇不著一字,只稱「挺立中國文化自主性」,將民族文化變為一種教。又危言「國家主權和安全」,將國家變成儒教的守護人。國家、政治、權力、文化、宗教等等,在儒教眼中,有何分界?江山一統,內聖外王,修齊治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代儒學與過去的儒學看不出有什麼兩樣。據說已經過「現代化轉換」了,卻仍然沒有區分各種概念,信奉的搞法仍然是「江山一統」式的一鍋煮。何謂興趣愛好,何謂個人選擇,何謂國家意志,何為權力限度,我也看不出當代儒學有什麼明確的說法。儒學好像是天生的「江山一統」派,哪怕變成了「儒教」,也不會有「政教分離」的立場,儒教的理想必在治國,而且要政教合一,為此,連無意識地過一下「洋節」,哪怕是作為一種商業門徑,也不能放鬆,而要從主權的高度來進行「干預」。

當代儒學看來確實到了「破繭而出」的時候。在儒學悄然換作「國學」的時候,我就想如果對儒學及其學者不像見了國旗、國徽、國歌一般敬禮讚頌,我們就不免有大不敬的嫌疑。我更知道國學講到了一定火候,「內聖」便要「外王」,修齊必要治平,如果不尋求政治上的奧援,不尋求權力上的幫助,最終不得到政權上的主導,簡直就是不可能的。在「兒童讀經」不久,便有了大學「國學招生」,又不久有了「立儒學為國教」的倡議。張揚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倡議,既以否定新文化運動為基礎,又以「應該拒絕民主化」為方向,「在上層儒化政黨,在基層儒化社會」……這些都是步驟。

如果「中國文化主體性」挺立起來了,就要搞政教合一,就要排撻一切異質文化,就要連尋開心的自由都喪失,那麼,「中國文化主體性」挺立起來了,也不是什麼幸事。不知多少人跟著喊「珍視傳統」,但對一些人暗暗發力的「儒教國」理想,還是要有一些「謹慎」之心。

▲莊華毅先生《從韓愈諫迎佛骨到博士反對過聖誕節》:「公元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韓愈冒死向唐憲宗上書《諫迎佛骨表》,攻擊佛為「夷狄之一法」,反對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傳播。當時官府民間均重佛事,唐憲宗本人也于當年下令迎佛骨入宮禁,一時崇佛的氣氛達到頂點,朝野上下如癡如醉。韓愈這時上書,既惹眾怒,又犯龍顏,於是立即被貶為潮州刺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1187年後,公元2006年聖誕節即將到來,來自10所名校的10名博士生聯名呼籲,要求國人「慎對聖誕節」,希望「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表示了對洋節氾濫,傳統寂寞的擔憂。以王達山為首的這10名博士生甚至還希望相關部門適當介入對「聖誕狂潮」的管理。呼籲發出之後,一時網上議論紛紛,各種觀點大相逕庭,有觀點認為這是「腐儒」的觀點,覺得我們應該海納百川,像唐朝一樣張開雙臂,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熊培云先生(資深時事評論員)《今夜,十博士會否搜捕聖誕老人?》:面對聖誕節入侵,來自北大、清華、南開等名校或科研單位的十位「博士」發出聯署倡議,以此「喚醒國人、抵禦西方文化擴張」。看到這則新聞,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又有人拿國家和傳統綁架國民了。

可憐這些「博士」,拿了「西洋文明」的種種好處,卻又以保家衛國的pose來換取掌聲。這大概是「大義滅親」的最高境界了。……然而,一個給大家帶來歡樂的節日,讓大家彼此祝願,究竟何罪之有?

「博士生」和「博士熟」們大談「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要驅逐西洋文明的「異端」。不知十位「同端博士」眼裡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是什麼。在我看來,文化不過是人類發明的一種工具,本無所謂「主體性」,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滿足人的主體性。而人的主體性,更決定於人自我選擇的權利。工具的主體性不能超越於人類的選擇之上。所以,在博士們大談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同時,首先要明白的是,無論過什麼節,在哪天過節,那都是公民自己的私事。

從政治倫理上講,國家因契約而生,是人類文明程序中製造的一種工具,同樣難免有「虛擬社區」的意味。所謂本土情感或愛國主義,既取決於本土文化與國家有著怎樣的價值與美德,同樣取決於民眾的價值判斷與審美。本土情感並非一種「逆來順受」、「嫁雞隨雞」的情懷。

事實上,在人類文明程序中,無論「洋節」,還是「土節」,對於我們這些後人來說,更像是一種精神領域的公共產品。究竟以怎樣一種心態來對待節日,那完全是後人的自由。至於說聖誕節對本土節日的壓迫,更是無稽之談。畢竟,聖誕節並不具有排他性,它只是多給了民眾一次自由選擇的機會,而且,並非多數人選擇過聖誕節,其他人就不可以過聖誕以外的節日。十位「同端博士」以「傳統文化」的名義驅逐聖誕老人,不過是用自己的愚蠢觀念剝奪或詆譭他人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每個人都有愚蠢的自由,若是號召別人和他們一樣愚蠢,而且愚蠢到了「愛國」與「愛傳統」的高度,倒真需要引起大家注意了。

我曾經主張「每個人爭自己的傳統,就是爭中國的自由」,一個社會的富庶,就在於我們有較多種的選擇。……

▲薛涌先生(旅美學者)《像過聖誕那樣過節》:……既然人家講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我們就不妨翻翻《論語》。《學而》的開篇,孔子就講「人不知而不慍」,接著斥責「巧言令色,鮮矣仁」。讀通篇的《論語》,孔子的教導始終如一:少說多做,以自己的行為做別人的典範,這樣人家就會到你這裡來求道,那些動不動就自我標榜的人,最讓人不恥,言行不一者,更令人厭惡。你真有「主體性」,做出來給大家看,少嚷嚷。

遺憾的是,一位在宣言上簽名的北大哲學系的周「博士」指出:「中國當代人的穿著打扮、生活方式都受西方文化影響太嚴重,聖誕節就是典型的例子。」可是,網上刊出的由他「本人提供」的照片,卻是西裝革履,洋髮式,「洋眼鏡」。這不是搞笑嗎?在北大哲學系搞中國傳統文化,難道不知道孔子講的「觀其言而察其行」嗎?

我們不妨再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現在不僅聖誕節在中國流行,春節也在美國流行。……這幾年,每到春節,總是美國人提醒我「節日快樂」。孩子的學校要把我們請去,給大家介紹中國的春節。當地的圖書館等文化機構,還會舉辦紀念活動。中國城則更有大型慶典,廣告做得哪裡都是,美國家長也帶著孩子和我們一起去看熱鬧。兩年前看報道,拉斯韋加斯的賭城,一到春節幾乎搖身變成了中國城。……以我們的標準,這是不是中國文化對美國的侵略呢?是不是美國也要出來十個「博士」聯名呼籲抵制春節,反對商家炒作外來節日呢?

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時代。經濟跨國整合,文化匯流,使中國經濟起飛,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綜觀人類的文明史,這種文化匯流碰撞的時代,多是文藝復興的最好機會。歡迎外來文化,不僅可以取人之長,而且也可以給本土文化帶來創造力。我們所引以為自豪的盛唐,不就是胡風橫掃天下,長安滿街賣胡餅的時代嗎?

當然,擁抱外來文化,並非盲目追風,應該有個尺度。在我看來,尺度無非有兩個:第一,要看這一文化和我們所珍重的核心價值是否相融;第二,要看這種文化本身是否優美,是否能彌補我們文化中的缺失。以這個標準看,我們不僅不該抵制聖誕節,而且應該學習怎樣過聖誕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都是我們珍愛的傳統價值。

弘揚中國文化可以,提倡傳統節日也可以。但是,你首先要做的,是挖掘自己文化中的偉大精神,使傳統節日具有道德目標。過節不是吃喝玩樂,而是一個慶典。你要在這個慶典中,重申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道德與感情承諾。這樣,節日對社會才會有感召力。不懂這一點,就去向別人學。孔子不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嗎?靠打壓別人來抬高自己,只能說明自己的文化破產。

▲景凱旋(南京大學教授) 《「非我族類」的聖誕節》:……今年的聖誕節發生了個小插曲,幾所名牌大學的學生,號稱「十博士」,聯名發出倡議書,號召網友抵制聖誕節,要改聖經為耶經,改聖誕為耶誕,理由是「喚醒國人,抵禦西方文化擴張」。

我個人從不過聖誕節,也理解那些不過聖誕的人的想法。但不知為什麼,看到這樣的倡議,我總會想起小時候,讀報紙上的各種革命倡議,赴邊的,紮根的,一輪又一輪;又在大街上看人們攔住路人,剪褲管,燒西服,把街道名換成帶有革命色彩的名字。頭腦里於是蒙太奇,渾不知今夕何夕。是太陽底下本沒有新鮮事,抑或我們這二十多年來沒有任何長進?

當年那個運動,叫「破四舊」,反「封資修」。細細數來,古今中外一切文化都在當反之列,最後只剩下張鐵生的一張白卷。……今天是不反封建了,那是傳統文化,但仍然要反西方,那是霸權文化。階級的內涵置換成民族的內涵,遵循的是同樣的原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該倡議的發起人稱:「拒斥西方文化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必然命題和必要工作」。這自然是用心良苦,令人感動,但如果一個文化要靠拒斥他國文化來複興,這文化是不是也太脆弱了?

照他們的主張,來自西方的器物、觀念和習俗,多了去了:元旦、五一、共和制、公曆紀年、高速公路、網際網路絡,要禁也禁不完。何況還得考慮實用性,如果都像倡議書的結尾,採用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那倒真有點讓人哭笑不得。在多元社會,「十博士」要抵制一切西方文化,這是個人的選擇和自由。問題在於,某些提倡國學的人,總想借助權力,把個別人的主張上升爲國家意識形態,凡事都要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就未免有點大言欺世了。

因為他這樣說並非毫無根據。據新民網稱,有六成的網友支援抵制聖誕節,即使那些支援過聖誕節的人也是理不直氣不壯,一再申辯只是圖個輕鬆、熱鬧,並沒有受西方文化影響。好像一沾上外國的邊,就成了漢奸賣國賊,就像當年不敢沾階級敵人的邊一樣。

南斯拉夫作家達尼羅•基希曾說,民族主義是一種盲目的激情,有這種情緒的人不在意他的家庭、工作,他自以為知道他的人民的基本價值,他對別的民族不感興趣,一切民族對他都是異己。他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解決時代的問題,保護民族及其聲望,支援其傳統,執行公共使命。

這,才是問題的實質。

https://minzhuzhongguo.org/default.php?id=457
beebeechan
2021/12/29 12:15 
你搬咗幾千字, 都好辛苦架喇, 抖下哩
上流寄生族
2021/12/29 17:50 
你搬咗幾千字, 都好辛苦架喇, 抖下哩
beebeechan 發表於 2021/12/29 12:15
[tr][/tr]
你地基督教徒被基督洗脑咗幾千字, 都好辛苦架喇, 抖下哩





上流寄生族
2021/12/29 20:04 
本帖最後由 上流寄生族 於 2021/12/29 20:17 編輯

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 ...
谢谢谢谢谢谢      为基督教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之专家,抽刀斷水 發表於 2021/12/29 10:12
首先謝謝,抱歉明天。


>>> 为基督教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之专家,抽刀斷水


证据:::
例如:::
https://amp.exchristian.hk/forum/index.php?action=thread&tid=14409&extra=page%3D2&page=4

不過,跪係無L用既
;無L用先可以解決問題
離教者之家 » 基督宗教 » 閹割神父的可行方案。】
上流寄生族
2021/12/30 19:49 
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

... 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節」問題的看法
谢谢谢谢谢谢   为基督教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之专家抽刀斷水 發表於 2021/12/29 10:12
同意正名《
正!!!


一定学习


一定学   习【习主席】


谢谢兄

上流寄生族
2021/12/30 19:56 
本帖最後由 上流寄生族 於 2021/12/30 20:05 編輯
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

... 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節」問題的看法
谢谢谢谢谢谢   为基督教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之专家抽刀斷水 發表於 2021/12/29 10:12
会从中学习   习主席思想


谢谢谢谢谢谢兄提醒。





SEO tag,习主席语录
抽刀斷水
2021/12/31 00:14 
会从中学习   习主席思想
上流寄生族 發表於 2021/12/30 19:56



    這篇文章出現時,習近平還未做國家主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