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清教徒立國歷史:公禱書叛亂
清教徒信奉加爾文主義(Calvinism),認為《聖經》才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會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 彼時,英國清教徒發起了一場來勢猛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宣布脫離國教,另立教會,主張清除基督教聖公會內部的殘餘影響。 16世紀末,英國女王以《教會統一條例》鎮壓清教徒。有一群清教徒毫不屈服,反對神職人員的專橫、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主張人人皆祭司、信徒皆平等。他們後來被稱為Pilgrim天路客,在1608年流亡到了荷蘭,在萊登過敬虔、平等的生活,同時首開平信徒傳福音的先例。 在荷蘭,清教徒享有信仰自由。 沒多久他們發現,荷蘭雖然對宗教寬容,但那裡同時也是自由主義氾濫,對道德的約束相對很低的國度。 這讓這批有著很高道德標準要求的清教徒十分不安,於是決定重新離開深受「文藝復興自由主義毒害」的歐洲,到大洋彼岸的北美尋求新生活。 美國的立國基礎,其中最主要是宗教和商業。 宗教基礎,正是清教主義的宗教背景。 當初從五月花號登上新土地,如果他們各自作鳥獸散,不能結成一個緊密的共同體以共度難關,他們就無法在嚴寒、貧瘠的北美大陸生存下來。 於是,經過反覆和鄭重的討論協商,他們在船艙中籤署了一份公約,並以此結成了一個世俗的公民政治體,成為美國政體發展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清教徒在教育、生活、文化,甚至早起美國開荒建設時的創業精神,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籠統地說,美國的建國行為表現為一種對社會未來堅定不移的樂觀精神,源自於清教徒精神。 注: 1)《1558年教會統一法令》(英語:Act of Uniformity 1558,法令通過的時候已經是1559年,所以又叫做《1559年教會統一法令》,規定了全英國教會祈禱時必須使用英語的《公禱書》。每個男人必須一週去一次教堂,或者捐出12便士(相當於2007年的11英鎊多)。這對於窮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通過這條法律,伊利沙伯一世使禮拜日去教堂義務化。教會統一法令加強了公禱書的權威地位。 2)在英國推行公禱書時,在英格蘭西部引發了公禱書叛亂。公禱書叛亂(英語:Prayer Book Rebellion)或西部叛亂(英語:Western Rising),當時,首本體現英格蘭宗教改革神學的公禱書引入當地,這一變革在許多地方引起強烈反感,加之經濟狀況不佳,以及英語的強制推行導致康沃爾郡和德文郡民眾的憤怒爆發,引發了起義。對此第一代薩默塞特公爵愛德華·西摩派約翰·羅素鎮壓叛亂,叛亂被平定,其領導人在兩個月後被處決。 | |||||
無獨有偶,伊斯蘭曆又係15世紀。 佢哋又勁似15世紀基督教不斷為信仰發動聖戰爭和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