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2024/11/8 11:40 
所有人類知識,當人去處理時
都係經高度壓縮處理和篩選的,
經壓縮篩選後的知識,不會是真理

目前有兩種壓縮方式

非遺失壓縮:例如地球圓周40075公里,細菌致病,科學定律
雖然接近真實世界,無爭議,但缺乏細節。
難以轉化成高實用,具體化的應用。

雖然可以好有用,不過用處都係用黎指導在社會上,團體合作上的毅進一步研究探索或項目,個人層面好難會有實際幫助。

遺失壓縮:例如歷史、政治、宗教、信仰、社會等等。

行萬里路又會不會好一點?答案當然不會,無人能夠完全走晒世界每一個角落。所以,旅遊走萬里路,你所得的世界體驗,都一樣係高度壓縮,且是高度遺失壓縮的知識。相反,世界旅遊者對社會時事,可能比睇報紙的人,某程度上知得更少。

不同人,不同體系,對知識的壓縮方法都不同。

當不同知識的壓縮方法對話時,如果不謹慎和尊重,會導致衝突、甚至暴力和戰爭。

例如香港人對中國的理解,同中國大陸人對中國的理解,採用的壓縮方式不同,導致了中港矛盾。

不同教派,對聖經的理解,採用的壓縮和演譯方式不同,導致不同派別矛盾非常高。

由於大腦有限,知識必須壓縮
而每個人都係基於壓縮後的知識作判斷

由於世界複雜。而每個人對信息和世界知識壓縮的方式,或每個教育體制教導出的壓縮方式都不同。因此,教育和互聯網1,不能保證和諧尊重,反而導致衝突。

科學,係目前已知比較好的知識壓縮方法,非科學的壓縮方式被認為會造成更多遺失和誤解。

但科學都係高度壓縮的,不能反映世界實況。

政治則是高度遺失壓縮的,所以往往政治討論只帶出衝突,不能有共識。

由於知識壓縮本身,所以科學共識多數存在係高度非遺失壓縮上。

只要有更多細節,就無法做到非遺失壓縮,就無法有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