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主題詩歌值得品味
小說描寫江南繁華之地姑蘇,有一望族鄉宦名甄士隱,因家逢巨變,家散人離,導致他老來落寞潦倒,受人白眼,因而產生了厭世之心。《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 「(甄士隱)可巧這日拄了拐杖掙挫到街前散散心時,忽見那邊來了一個跛足道人,瘋癲落脫,麻屣鶉衣,口內念著幾句言詞,道是: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士隱聽了,便迎上來道:『你滿口說些什麼?只聽見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名《好了歌》。』士隱本是有宿慧的,一聞此言,心中早已徹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將你這《好了歌》解注出來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隱乃說道: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那瘋跛道人聽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隱便說一聲『走罷!』將道人肩上褡褳搶了過來背著,竟不回家,同了瘋道人飄飄而去。」 我在這人間遊歷了幾十年,對這兩首詩當然會有頗深的感受;然而,身為一名基督徒,對詩中所表達的無奈,卻有另外一番理解。對于蒼黃翻覆、無法駕馭的人生,跛足道人提出的對策是「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道人說的「了」就是結束與放下的意思,至於「了」有什麼「好」,道家是說不出個究竟的,我曾撰文討論過這個問題(請參閱《當耶穌遇到老子》https://pincong.rocks/article/73396);只有打開《聖經》,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耶穌基督說「了」就是追隨祂遠離一切違反真理的罪惡、救自己的靈魂 ,「好」就是進入「天主的國」: 「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瑪竇福音16:24,26)「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路加福音9:62) 《好了歌》的確是一首警世好詩,它提醒人們人生如朝露,世間一切美好都是過眼雲煙。無奈世人如螻蟻,畢生為了「功名、金銀、嬌妻、兒孫」等現世利益營營役役,「了」不了,所以也「好」不了。關於這「了」與「好」的關係,讓我們再聽耶穌基督講故事: 「耶穌對他們設了一個比喻說:『有一個富人,他的田地出產豐富。他心裏想道:我可怎麼辦呢?因為我已沒有地方收藏我的物產。他遂說:我要這樣做:我要拆毀我的倉房,另建更大的,好在那裏收藏我的一切穀類及財物。以後,我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存有大量的財物,足夠多年之用,你休息罷!吃喝宴樂罷!天主卻給他說:糊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備置的,將歸誰呢?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也是如此。』」(路加福音12:16-21) 「你們不要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在地上有蟲蛀,有銹蝕,在地上也有賊挖洞偷竊;但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那裏沒有蟲蛀,沒有銹蝕,那裏也沒有賊挖洞偷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瑪竇福音6:19-21) 天主說在地上為自己積聚財富的人是糊塗人,但有些人不積聚財富,反而喜歡散盡財富去遊戲玩樂,這種人是聰明還是糊塗呢?這要看他的心被誰掌管。天主說:「愚妄的人心中說:『沒有天主』⋯⋯ 總不呼號天主的人,豈不是愚蠢糊塗?」(聖詠集53:2)我有一個朋友,他心中無神,只顧遊山玩水,吃喝玩樂;他退休後對我說:「我不會浪費一丁點的時間,我會用盡每分每秒去開心地玩玩玩,直至生命結束為止。」唉!這種心中說「沒有天主」的糊塗人,當跨出今生的後門進入來世時,發現自己的可用資源為零甚至身負巨債,他們還會開心嗎? 甄士隱隨同「了」中尋「好」的跛足道人飄飄而去,雖然當時是清朝的禁教時期,但我希望他們會遇到利瑪竇播下的基督種子,看到真理,然後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