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2008/10/2 08:51 
(明報)8月4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奧運馬術    舉行在即,香港正面對恐怖襲擊威脅。筆者曾介紹恐怖主義的本土結構系統,包括意識形態、技術支援、宣傳媒體、NGO掩護等,導致美國    這一類國家經常出現本土襲擊。其實,恐襲還有另一體系,足以讓停留在疑似階段的恐襲變成無中生有,是為「建構式恐怖襲擊」。要了解這系統,我們可翻查香港歷史的經典案例﹕發生於1857年1月的毒麵包案,並對此予以現代理論重構。

案情相當簡單﹕某天灣仔裕盛(一譯義盛)麵包店如常供應西式麵包,400多名洋人吃過裕盛出品,集體中砒霜毒,幾乎將全港非華裔人口一網打盡。表面上,可說是大規模恐襲。果真如是﹖

1.議題預設系統

當時香港剛開埠,領土還未拓展到九龍,英法聯軍和滿清政府正醞釀戰爭,也就是教科書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案發前,香港流言四起,洋人圈子盛傳不久將爆發華人騷亂(同年印度    出現了民族騷亂/起義),部分華人圈子瀰漫着仇外情緒,不斷有人貼匿名告示,警告華商別賣麵包予洋人。當時通訊不發達,流言傳到英國    ,香港暴徒處處的形象被強化了﹔傳到內地,港人抗殖怒火燎原的程度也被誇大了。正規媒體(英國報紙)和非正規媒體(華人會社耳語運動)在毒麵包案發生前,已配合不同政治勢力,或被不同政治勢力利用,總之,得到了議題預設權。無論是發生毒麵包案,還是一頭洋狗被殺害,都注定被無限上綱,正如名不見經傳的什麼「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恐嚇襲擊香港,已達相同效果。

2.本土政治系統

案發後,香港洋人社區反應激烈,不少人逃到澳門    避難。港英政府將裕盛全體52名華人員工以及老闆張亞霖一家全數拘捕,卻發現張老闆家人同樣中毒。法庭找不到裕盛內部下毒的證據,把所有人無罪釋放。這樣一來,惹怒了洋人社群,他們批評港督寶靈爵士護僑不力,不斷向倫敦    打小報告,又聲稱要動用私刑料理張老闆。寶靈向殖民部請示,決定將張老闆遞解出境,要他到越南    定居。

發展至此,寶靈變得兩面不討好﹕一方面,戰爭導火線「亞羅號事件」是他一手促成,華人對他毫無好感﹔另一方面,律政司    安士迪(Thomas Anstey)態度強硬,自稱直接向倫敦彙報,公然說情願問吊無辜華人以平英人民憤,獲得中毒英人全力支持。後來立例容許華人擔任陪審員、曾努力爭取華商支持、連自己妻子也在案中中毒的寶靈,相對下,就顯得軟弱。研究香港史的洋人(如Arthur Hacker),多稱寶靈任期為香港史上最緊張的時期,寶靈也是首位被告上法庭的港督。但事實上,華洋平等、殖民官員早期彙報層級混亂等問題,縱是沒有毒麵包案,也極需解決。當疑似襲擊捅了政府懸疑未決的馬蜂窩,內政自然捲入反恐,不少人會一口咬定那是恐襲,無論台上是寶靈爵士,還是別的爵士。

事件性質由外部定義

3.外部傳訊系統

倫敦將毒麵包案定性為「原住民密謀毒殺整個洋人社區的恐怖襲擊」,這正是殖民當局尋找多時的戰爭藉口﹔連帶其他西方列強,也一律向滿清抗議。滿清民眾也認定這是港人自發的「拉登式義舉」,至今不少華文歷史著作,都把事件定性為「起義」,將之歸功於廣東民團「新安勇」領袖陳桂籍,乃至兩廣總督葉名琛的「敵後游擊戰略」。無論是洋人或華人,都沒有誰為張老闆呼冤,除了他的辯護律師必烈啫士(William Bridges,今天還有上環小街以他命名)。換句話說,當時香港沒有機制抗衡外部對事件的定性,沒有人會注意必烈啫士的話,儘管案件從來沒有定論。假如香港奧馬發生小混亂,必有不知名恐怖組織「承認責任」,西方媒體會以「疑似恐襲」標題報道,那時候政府應如何定性,如何保證必烈啫士式聲音有效傳遞,殊不容易。

4.個體利益系統

張老闆出境後,中毒英商德倫(W Jarrant)反應激烈,認為後來成了輔政司的必烈啫士在案中貪污,四出利用自己的報紙《中國之友》和《香港公報》抹黑必烈啫士。須知當時英商勢力極大,印度一度由商人組成的東印度公司、而不是殖民政府管治,英商和港英政府一直明爭暗鬥,德倫乘機借毒麵包發難,獲不少英商支持。必烈啫士求助於寶靈,寶靈決定下重手,控告德倫誹謗政府,將之判監一年,是為香港首宗誹謗官司。

因為「偏袒恐怖分子」,寶靈聲望進一步下滑。雖然德倫也是輸家,但他代表的英商勢力,卻令港府陷入管治危機。假如奧馬比賽有馬匹離奇暴斃(可能只是中暑    ),會否有人投訴港府保護不力﹖假如投訴者言論明顯過火,政府會否冒着被認為是「推卸責任」、「打壓言論自由」的險,下寶靈式重手﹖

5.公共知識系統

毒麵包案其實也對香港有「貢獻」,因為這令香港首次有資格登上外國國際版。這資格不但源自事件不斷被添加的建構成分,更在於一眾公共知識分子樂此不疲的大發偉論,令案件「恐怖」性質深入民間。

參與討論的,除了《泰晤士報》等社論編輯,還包括當時的「左翼良心」﹕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大祖宗。恩格斯的《波斯與中國》甚至這樣說﹕「英國政府的海盜政策,已引起一切中國人反對一切外國人的普遍起義,並使這一起義帶有滅絕戰的性質」——「滅絕戰」(A War of Extermination),是當時對恐怖主義的時髦說法,內地著作《超限戰》得名,說不定部分也啟發於此。

假如輿論對襲擊有準備,並先發制人地提出種種可能,襲擊本身並不容易被評論員定性。但愈是說什麼香港很安全,一旦出了事,那種期許管理落差,卻會對「建構性恐怖襲擊」的形成,壓下致命的稻草。

真相:船艙漏水 舶來麵粉滲毒?

好了,究竟毒麵包案真相是什麼﹖至今言人人殊,人為成分依然不能排除,而案發後,還有其他麵包店被神秘襲擊。但不少證據指向下列事實﹕裕盛麵包店使用的麵粉遠洋而來,貨船運送期間,貨艙內有一批砒霜,由於船艙漏水,砒霜受潮,又遇上大風浪,毒性完全滲入麵粉內,到了裕盛,就製成毒麵包。當時華人吃飯、洋人吃麵包的分工深入民心,毒麵包案,就成了「民族主義啟動的恐怖襲擊」了。
HTBROKE1
2008/10/2 21:02 
個人感受:

經過數十年和平,加上沒有適量的軍事教育,香港市民對戰爭行為(手段)比較麻木,甚至無知。事實上這是非常危險的象徵。一旦發生事態,情況將非常糟糕,這也是我一定以來擔心的。
www
2008/10/3 18:11 
發生於1857年1月的毒麵包案,並對此予以現代理論重構。

============================

嗯~~~ 超過 150 年
HTBROKE1
2008/10/3 22:43 
原帖由 www 於 2008-10-3 18:11 發表
發生於1857年1月的毒麵包案,並對此予以現代理論重構。

============================

嗯~~~ 超過 150 年


但問題就是計永遠不怕舊,最重要就是受。